总第课时《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欣赏阿里山如画的风景,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
2、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各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充分理解散文的意境。
2、抓住关键句子进行点拨,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阿里山的系列图片,配《高山青》音乐。
(说明:展示阿里山的山、水、云、树等画面,同时配乐介绍阿里山风情。
)2、画面定格在阿里山的云海上,教师引导:平静得犹如山间明镜似的潭水;毛毛的、茸茸的、蒙蒙的青苔染绿了大地,仿佛是绿色的地毯覆盖在山上;森林无边无际,恰似一片汪洋;姿态各异的树木像宝塔、像军阵……你们猜这是哪儿?(化用文章中的句子,诗意得将阿里山的风景描摹出来,结合画面所展示的各种画面,入情入境。
)3.多媒体出示课题(说明:以最具代表性的全景图做背景,展现出阿里山一幅精美山水画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将学生带入阿里山美丽景色的情境中。
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索的欲望】二、预习成果展示。
1、生简介作者。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书的过程即是一遍游览与观赏,听录音示范朗读。
(说明:多媒体展示每个图片,配以《寂静山林》做背景音乐,以画面配文字的方式播放阿里山的美景,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配以视觉画面,全方位地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阿里山美吗?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这篇美文。
并思考阿里山的风景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呢?在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的特点。
(说明:学生读的时候放背景音乐,让他们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及清新的语言中体会阿里山的美。
)3、文章中作者着重为我们描绘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景,那么作者带我们游览了那些如画的美景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来。
【本课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学习时应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课件:景深山水潭清澈生美原始林区宁静命如曲径青苔厚密力画木桧林海神奇旺(课件展示:学生每答到一点就用链接的方式展现出他们喜欢的画面。
)4.跟着作者的行踪我们游览了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青苔、木桧林海及各景点,作者是怎么安排这些景色介绍的顺序的(按照自己的行踪来安排的)?这种根据自己的行踪安排游览顺序的观察方法叫?(移步换景)。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
通过反复阅读,用简易的问题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培植自信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在小说《最后一课》中,作者都德借韩麦儿先生的嘴赞美了法国语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我想说,汉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对于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作者是怎么样把它刻画的如此美丽的呢?为什么能让我们在享受的同时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呢?作者形象优美的语言。
3、文章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来描绘阿里山的美丽。
只有如此丰富优美的语言才能刻描绘出如此自然,令人惊叹的美景。
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
(说明: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描绘自己喜欢的景点的句子,并引导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旁坐标注、写感受。
)4、赏析语言,课件出示例句,说一说你喜欢的句子美在哪里。
例句: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赏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形成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静谧、净洁、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课件出示例句,以便学生能在这样的引导下去赏析优美的语言.并且运用链接,学生欣赏某句子或者段落时,展示他所喜欢的美景,感受在作者的描绘中形象地展示出的阿里山如花之美景。
)5、走在这样山林间的小路上,跟着作者观赏阿里山葱茏的树木,繁茂的花草……我们不禁陶醉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看着这些蓬勃的绿色,折服于那娇翠欲滴的绿叶间所蕴藏的蓬勃的生机,这种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在文章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呢?(神木死而复生)明确:三千年不死,经历如此破坏依然生机盎然,这种生生不息,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美丽,更是一种精神的美丽。
【对重点语段加以评析,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联想和想象的合理运用。
】6、将你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用你的理解读出来。
(在学生读的同时配上音乐,读的好的段落全班齐读,以积累优美词句。
)【放手让学生去读课文,读自己喜欢读的内容。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另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并引导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体悟情感,回味欣赏。
1、这种精神的美丽来源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呢?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的呢?在文章中找一找,有没有哪里交代来阿里山的缘由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向往、热爱)2、一个来台湾交流的学者,出于对台湾久久的向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着这样的心情游览了阿里山,我想也只有发自心底的喜爱才能描摹出如此美丽的风景。
3、现在,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阿里山的美丽。
(说明:用幻灯片将阿里山的美景播放,将文章重点的写景的句子、段落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用阿里山各景色图片做背景。
请一个学生来配乐朗读。
)【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的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与升华,最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六、总结课文,学以致用。
90年代,一曲《高山青》为我们揭开了台湾阿里山神秘的面纱,今天,作家吴功正又带我们游览了一个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里山一样美丽的景色?(有,很好,同学门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关注到了生活中的美景)(回答没有的同学要注意了,美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大家就打开你们发现美丽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比如校园中一方凉亭,傲然挺立在校园的一角,独立,与周围的景色又是那么和谐,下面仿照阿里山的写作特点,选取你在生活中发现的美丽,写一段文字来描绘你发现的……【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很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
这样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六、课堂巩固练习。
(完成《阿里山纪行》慧学篇)七、课外作业,实践拓展。
作者曾说:去游览前,我没有想到写文章,我对阿里山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美丽的阿里山姑娘的传说上,谁知,我们未曾想到的是阿里山的美丽景色一下子吸引了我,甚至震撼了我的心灵。
于是,创作欲望便萌发了。
我想,我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的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我们如果置身于某一处美丽的风景中,会不会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迷人风景吸引,也产生强烈的要把它描绘出来,介绍给别人的愿望呢?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围绕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阿里山纪行》导游词参考示例: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如画的阿里山,假如你乘着古色的小火车,穿过莽莽林海,就会看到云雾弥漫、幽深恬静的景象,进入阿里山站,穿过迂回曲折的林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清澈如镜的姊妹潭,你还可以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置身于宁静的原始林区,让你拥有原生态的古典美感,踏上山间的青苔路,仿佛是踩着软绵绵的地毯,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漫步在汪洋似的林海中,让你精神振奋的是那参天耸立、八面威风的神木,它是阿里山的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怎么样?如何你有机会,你一定要去阿里山饱餐那里的秀色啊!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动听的歌。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