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曾江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外语系,成都 610225)3摘 要: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特别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在翻译中常用的有两种策略: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

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主要分析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得失,为翻译策略选择提供一定思路,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标准语对译;通俗翻译On Tran sl a ti on Stra teg i es of D i a lects i n Br itish and Am er i can L itera ture from the Perspecti ve of Functi ona list Skopostheory Abstract:Generally s peaking,there are t w o common translati on strategies of dialects in B 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s pecially those of regi onal and s ocial dialects:standard Chinese versi on and 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This article analyzes standard Chi2 nese versi on and 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functi onalist skopostheory in an atte mp t t o shed light on transla2ti on strategies of dialect.It als o p r oposes s ome alternative translati on strategies.Key words:functi onalist Skopostheory;standard Chinese versi on;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8)0320077203 英语语言中的方言引起了语言学、方言学、文化学和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视。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Cat2 ford)[1],方言是一种与语言使用者的长期性特征相关的语言变体,分为地域方言、时间方言和社会方言。

方言,特别是其中的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具有社会指示功能,常常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能反映人物的地域特征、民族种族背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乃至个性特点。

各种变体都有其特有的特征,成为变体形式的判断标志(markers),其特定标志位于语音层、音位层、字形层、语法层和词汇层。

拜勃等(B iber et al.)描述了方言变体在以上层次的语法特征[2](p1121-1125)。

与英语文学中方言特定标志不同,汉语中方言主要体现在词汇上,所以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形成了困难。

常用的方言翻译策略有标准语译法(即用目的语标准语翻译源语方言),和通俗译法(用通俗和口语化汉语包括已广为接受的方言词翻译源语方言)。

还有一种方言对译(用译入语的一种方言翻译源语方言),其得失由孙迎春[3]、韩子满[4]针对张谷若所译《德伯家的苔丝》已详细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面对种种方言翻译策略,译者应如何选择?卞建华等指出[5],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不能充分指导翻译策略选择,而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挑战了传统的以“信”为本的翻译理论,重在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它更强调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该理论更适合研究“目的性”较强的非文学类文本翻译,而对是否适合指导文学翻译则存在争议。

但功能翻译学派也提出了文学翻译主张[6],本文试图通过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分析方言翻译标准译法和通俗译法的得失,探讨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1.功能主义目的论及其文学翻译主张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人类行为包括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行为。

翻译目的主要指目标文本在接受环境中的交际目的。

决定翻译目的重要因素包括具有特定交际需要的译文接受者和译文发起者的翻译要求等。

目的论遵循“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和译文接受者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同时强调“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2 herence)或“忠实”(fidelity),认为互文连贯存在于源语和译语之间,其采用的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目的[6](p32)。

互文连贯受文内连贯支配,而两者都受目的规则支配,是考虑到目的的充分表达。

如果目的法则要求改变功能,其标准就不再是与源语的互文连贯,而是符合目的的充分或合适。

充分指目标文本适合翻译要求规定的交际目的。

目的论的对等则意味着充分符合译文与原文具有相同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6](p36)。

凯瑟琳娜・赖斯(Ka2 tharina Reiss)的文本功能类型分类有助于译者明确符合翻译目的的对等程度。

译者须根据文本三大功能类型,即信息性(inf or mative)、表现性(exp ressive)和执行性(opera2 tive)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77第24卷 第3期Vol.2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 CHUAN C OLLEGE OF E DUCATI O N2008年3月Mar.20083收稿日期:2008201223 作者简介:曾江霞(1971—),女,重庆丰都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学作品主要是表现功能,即与美学效果相关的功能。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上提出了一些带有目的倾向的主张,包括理解、文本功能、文化距离和文本效果四方面: Skopos suggesti on1:The translat or inter p rets the s ource text not only with regard t o the sender’s intenti on but als o with regard t o its compatibility with the target situati on;Skopos sug2 gesti on2:The target text should be compos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fulfils functi ons in the target situati on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sender’s intenti on;Skopos suggesti on3:The textworld of the translati on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 o the intended target2text functi on;Skopos suggesti on4:The code ele ments should be sele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target2text effect cor2 res ponds t o the intended target2text functi on.[6](p92)由此可见,目的论基本上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或者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但它也尽量考虑源语的作用,特别是作者的意图。

由于文学作品方言往往在语音和词汇语法上产生变异或偏离常规,按照目的论,对方言作品的理解和表达上要考虑作者意图和目的语情境,文化距离和文本效果上要考虑预期的目的语功能。

以下根据功能主义目的论来分析方言的一些翻译策略。

2.用目的语标准语言翻译源语方言具体地说,在英译汉中,这种策略指用标准汉语翻译英语方言成分。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标准汉语译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纳而没有多少功能传达损失,特别是地域方言。

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我们选择的道路》(the Road W e Take),两个强盗的对话:“St op your fun i n’(funning),”said Bob,with a grin.“W e got t o be h itti n’(hitting)the breeze.”“Set still”said shark.“You a i n’t go i n’t o hit no breeze (You’re not going t o hit breeze),Bob...”“别开玩笑”鲍勃咧着嘴说。

“我们还得赶路呢。

”“别动。

”鲨鱼说。

“你不必赶路了,鲍勃……”这是两个强盗抢劫后逃跑过程中,来自东部的强盗鲨鱼多德森(Shark Dods on)用枪顶着来自西部的强盗鲍勃・蒂德博尔(Bob Tidball),准备除掉他时的对话。

由于作者使用方言(用黑体字突出)主要是表达这两人的地域背景,而其写作的主要意图是给源语受众提供娱乐消遣,译文接受者也主要是娱乐目的,这种情况可以不注重原文的形式结构特征,而采取标准汉语翻译原文方言成分,使功能大致相当。

当然,如翻译要求需译出差异,可用通俗口语对译,如将“You a i n’t go i n’t o hit no breeze”译为“想上路可没门儿,鲍勃”。

而有些情况下全采用标准语翻译会引起功能传达一定的损失。

如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 lice W alker)的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从黑人女权主义———妇女主义的视角,描写了几个黑人女性反抗性别和种族压迫的觉醒过程。

故事的背景是大约20世纪初到二战前夕的美国南方佐治亚乡村。

多数信件是主人公西丽亚(Celie)写给上帝和她妹妹耐蒂(Nettie)的信,用南方黑人方言写成;少数是Nettie写给Celie的信,其中除了开始几封夹杂少量方言外,大部分是标准英语写成。

方言采用与否反映了她们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个性特征。

Celie在十四岁时被继父所迫辍学,其教育程度较低,写信时用土音也就较自然。

同时她也想保持自己的黑人方言。

如她后来自己开办裤业公司时,达琳(Darlene)想要说服她用标准英语以免遭受歧视,而她却不在乎:“W hat I care?I ast.I’m happy....Look like t o me only a fool would want you t o talk in a way that feel peculiar t o your m ind.”[7](p222-2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