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简介: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1、政治:(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4)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西方的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和国民政府强制废除传统封建时代的旧俗,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陋习、称呼、礼仪、服装、娱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5)国际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推动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开始就与什么样的延续,在辛亥革命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演变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觉的继承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继续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它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从而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上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二、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个“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其实质和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956年底,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1、政治:(1)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结束,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并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展开了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基础。
同时,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的经济的工作。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并且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解放了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在这场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变革中,不仅避免了通常难以避免的生产下降、商业萎缩、市场萧条、工人失业等不良后果,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中国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思想文化:(1)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历史大转折,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替代了封建主义观念。
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性的政治观念,公有制、按劳分配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竞争、等观念深入人心。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
4、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国际地位:(1)新中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也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新中国坚定表明了维护国家独立、自由和主权的意志,宣布不承认帝国主义特权和一切卖国条约,显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历史,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对世界和平、民主、进步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构建和谐国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的政治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是任何一个客观、公正的人都无法否认的。
正是在这一次巨变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中国才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的政治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是任何一个客观、公正的人都无法否认的。
正是在这一次巨变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中国才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确立21世纪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雄伟目标。
三、第三次历史性巨变: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简介: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三十余年来,我国各族人民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开放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使我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二)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影响:1、经济: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国名经济发展生机勃勃。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控制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好转,人民生活改善。
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
(3)运输邮电业在紧张运行中得到较大发展(4)国内商业和物资供销繁荣昌盛,购销两旺。
(5)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现已形成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有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资源,加速国内经济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进出口全面增长。
2、政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
我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
全国各民族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
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出现了新的局面。
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取得明显的成效。
开展“扫黄”斗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依法惩治腐败,处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社会丑恶现象有所遏制,促进了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思想观念:(1)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2)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多样转变,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理念逐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