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氓翻译及赏析

诗经氓翻译及赏析

诗经氓翻译及赏析导读:【原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第一章:氓:据马瑞臣《一毛一诗传笺通释》观点,此为古时候女子对男人的称谓。

古时女子对男人相识之初称氓,约与婚姻称子,婚嫁之后称士。

此处指弃妇的丈夫。

蚩蚩(chīchī):犹言笑嘻嘻,即忠厚老实的样子。

抱布贸丝:布是成品,丝是原料,用成品交换原料。

贸,交换。

匪:同“非”,不是。

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结婚的事)。

即,就。

送子涉淇: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

淇,水名,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河南汲县东北淇门镇入黄河。

东汉后改道,为卫河支流。

顿丘: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

在淇水南。

在今河南浚县西,淇水南岸。

愆(qiān)期:失期,约期而失信。

愆,过。

将(qiānɡ):愿、请。

无:同“毋”,不要。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期,婚期。

这是写男一女约定婚期。

第二章:乘:登上。

垝(ɡuǐ)垣(yuán):倒塌的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

此处用以代指其人。

涕:眼泪。

涟涟,泪流不止貌。

载,相当于“则”,即则笑则言,形容笑的程度。

尔:你。

卜:用龟甲卜卦。

筮(sh&igra一ve;),用蓍草茎占卦。

体:卦象,占卜的结果。

咎(ji&ugra一ve;)言:凶辞,不吉祥的话,犹言卜筮结果。

车,指迎妇的车。

贿,财物。

指嫁妆。

迁:迁转,引申为搬运。

这两句的意思是:把你的车赶来,把我的嫁妆运去。

这是写女子期盼男子来迎娶。

第三章:沃若:沃然,光泽华润,比喻女子的青春时期。

这句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

于嗟两句:于嗟(xūjiē),感叹声。

于同“吁”。

鸠,鸟名。

《一毛一诗传笺通释》:“鸠,鹘鸠也。

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

”此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迷恋爱情。

士:指男人。

耽,乐,欢爱,过分迷恋。

犹:尚且。

说:读“脱”,摆脱。

这是写女子自悔陷于情网而难以自拔。

第四章:黄:桑叶变黄。

陨:堕,落下。

这句以桑叶黄落喻女子青春已逝,容颜已衰。

自我徂尔:自从我嫁到你家。

徂(cú),往。

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困的生活。

三,指多年,非实指。

汤汤(shānɡ shānɡ):大水急流貌。

渐(jiān):沾湿,浸渍。

帏裳:车衣,亦称“童容”,女子车上挂的布幔。

爽:过失,差错。

贰:不一,改变。

行:行为。

这句连上句说,女子并无过失,是男子自己的行为有二意。

罔极:没有规范,任意而为。

罔,无。

极,中,适中,标准。

二三其德:反复无常,之男子变心,前后行为不一致。

这是写女子嫁后甘于贫困,而男子却变了心。

第五章:一靡一室劳矣:所有的家务事都由我来承担。

一靡一,无,不。

室,指家务。

夙兴夜寐:起早睡晚。

夙,早。

兴,起,指起身。

一靡一有朝矣:不是一朝一夕了,犹言天天如此。

言既遂矣:目的已经达到。

言,指“秋以为期”相约婚姻之言。

遂:达到。

和下句连起来就是:男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便改变了初时“嗤嗤”的态度,而变得暴虐了。

咥(x&igra一ve;)其:嘻笑貌。

其,形容词词尾,无实意。

与上句联系起来,就是:兄弟也不体谅我,对我表示讥笑。

静言思之:静而思之。

言,句中语气助词。

躬自悼矣:自我悲伤。

躬,身。

悼,哀伤。

这是写男子变心,兄弟不体谅,女子无所依托而独自悲伤。

第六章:及尔偕老:本打算和你白头偕老。

郑玄笺:“及,与也。

我欲与汝俱至于老,老乎汝反薄我,使我怨也。

”隰(xí):低湿之地。

泮:同“畔”,边沿,边际。

这句连同上句是说,淇尚有岸,隰尚有泮,而其夫却行为放一荡,没有拘束。

总角:古时男一女幼时,结发为髻,向上分开,形如角。

因此称年幼时代为总角。

宴:安乐,逸乐。

此女子当在未成年时即与男子相识。

晏晏:和柔貌,和悦,温柔。

信誓:诚挚的誓言。

旦旦:诚恳貌。

不思其反:没有想到他竟然变了心。

反,反覆,变心。

反是不思:既然变了心,那就不去想它了。

反,指违反誓言的事。

是,则。

亦已焉哉:(我们的关系)也只能从此了结。

已,止,指爱情终止,婚姻生活结束。

这两句大意说,我是没有想到你会违反誓言,但我们的爱情却就这样地完了呀!这是写女子怨恨至极,表示要与男子决裂。

【古诗今译】农家的小伙笑嘻嘻的,抱着布匹来换织布的丝。

你哪是来换丝?就是借机会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到顿丘才和你告别。

并不是我在拖延日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请你不要生气,等到秋天来了再订婚期。

登上残破的墙垣,翘首远远地望着你住的地方。

望不见你,哭得我泪水涟涟。

见到你来了,我又说又笑的,心里好喜欢。

求你算一卦,万望没有凶言。

快把你的车子赶来,把我的嫁妆往你家里搬。

桑叶没枯落,嫩绿又鲜活。

斑鸠啊斑鸠,别把桑葚啄!年青的姑娘要自重,和男子相爱要警觉。

男子沉溺恋情中,还好理解和解脱。

女子沉溺恋情中,只有自己吞苦果。

桑叶变黄而零落了,我的容颜也衰老了。

自从嫁到你家里,多年过着贫困的生活。

淇水奔腾波连波,也没有我的泪水一多。

思来想去我并没有差错,而是你无情无意抛弃了我!男人的心思真没准,当初你说的是一心一意,可现在你却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你我夫妻已三年,所有家务都由我一个人承担。

五更起三更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对你言听计从,你却暴虐地对待我!哥哥弟弟不但不体谅我,反而还嘲笑我。

细想起来,只能一个人独自悲伤沉默。

当初发誓要白头偕老,这样的想法真是徒然!淇河虽宽也有岸,沼泽虽阔也有边。

少年时代我俩多快乐,两小无猜天真烂漫。

海誓山盟言犹在耳,如今你忘在脑后边。

你既然是个负心汉,从此分手咱俩不相干。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忠贞于爱情、又能勤劳持家的女子被负心的男人抛弃之后,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怨、悔恨之情的名篇。

作品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但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末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支配下,广大妇女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也表现了为人所歧视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热爱劳动、不甘心受欺凌、不甘心受压迫的美好品德。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兼有抒情的诗作,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展开了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女主人公可贵的思想品德。

第一章和第二章,作品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恋未婚时的情景:“氓”借“抱布贸丝”为因由,来找女子商量婚嫁之事。

男子已经是急不可待而啧有烦言,甚至都要发怒了。

女子深情地陪着他涉过淇水,直至送他到“顿丘”,耐心地向他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并爽一快地答应他“秋以为期”。

迎娶的日子快到了,女子急切地盼望着男子的到来。

你看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从中看得出她的那颗真挚的心,早已完全交给了她所爱的男人。

因而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妇。

第三章,写女子婚后的情况变化。

作品的主人公女子婚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章并没有交代,只是抒发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感叹。

当然,这感叹是有来由的,是针对她婚后生活的实际遭受而发出来的。

所以,我们通过她的'感叹,完全可以想象到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她用鸠“无食桑葚”作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醉于对男人的爱恋,因为陷身于这种爱恋之中,其结果将使自己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

女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说明她婚后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痛苦又来源于“与士耽”,这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痛苦是由于她所爱恋的男人负了心。

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耽”字。

“耽”,解释为“迷恋”或“欢爱”,是不够确切的,在迷恋或欢爱前面应加上“过于”两个字,应为“耽”所表现的迷恋或欢爱是超出一般的。

从这个“耽”字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是深深地爱着男子,而男子也曾经深深地爱过女子。

问题在于,女子“耽”为什么不可脱,男子“耽”为什么就可脱?这便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在对待爱情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不同的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格。

女子之所以不可脱,是因为她对爱情真挚、专一。

当她失去了爱情的时候,她痛苦万分而不可解脱。

男子所以可脱,是因为他爱情不真也不专,当他追求女子时,他可以表现为“蚩蚩”之状,装得那么忠厚老实;他可以表现为情深义厚,是那么急不可待。

然而当他的目的达到了,满足了私欲的时候,他变了心,背叛了初衷。

而这一切他是做得那么轻松自如、毫不介意。

对于一个爱情不真不专一的人,当他抛弃了爱情的时候,他只会感到得意随心,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是女子婚后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人的怨愤之情。

婚后,女子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可她毫无怨言。

想当初,她怀着对男子真挚的爱,度过汤汤的淇水嫁到他家;婚后,女子没有任何违背初衷的想法和表现,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了初衷。

女子出于对男人的爱,婚后,她“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而男子却一改初恋时的态度,对她非常粗一暴,甚至是虐一待。

女子回家向兄弟们诉说,兄弟们不但不能理解她,反而嘲笑她,真是教她满怀心事无从诉说,也只好自思自虑,自我伤悼了。

最后一章写女子从怨到恨,以至于下决心与男子决裂的感情。

想当初嫁与男子时是想要与他白头偕老的,谁想到到头来竟使人生怨。

负心的男子完全忘掉了总角之时两小无猜的恋情,也完全忘掉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谁能想到他能如此反复无常呢?既然如此了,那我们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吧!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二三其德”的男人。

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一暴起来。

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作品还描写了一个负心男子的形象。

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

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

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

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

因此,作品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