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稳定回落税改考验政府——2019年第四季度宏观经济分析天则所•中评网张曙光高辉清牛犁内容提要:2019年的中国经济波澜起伏,有惊无险,一季度过热,二季度紧缩,三季度回落,全年GDP预计增长9.3%,而股市却出现反经济增长的倾向。
随着政策效应的继续,今年的经济运行将呈现稳定回落态势,既有通缩的危险,又有通胀的威胁,也许后者大于前者。
保持政策稳定,加快改革步伐,既非一帆风顺,更非只说不做,统一税制就是对政府治理的一大考验。
一、总量态势1、GDP增速前高后低,工业增长稳步回落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9.8%、9.6%和9.1%,第四季度增速继续稳步回落。
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9.3%左右,与上年大体持平。
2019-2019年季度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019年,在投资高速增长、外部需求强劲以及消费需求回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911亿元,增长16.8%,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
但是,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不大。
2、物价上涨呈倒U形,通胀在可承受区间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快速增长,特别是7至10月连续5个月超过了5%的增长,使得人们普遍增加了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其原因一是粮食及食品涨价,二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飙升。
最后两个月涨幅明显回落,11月上涨2.8%,12月上涨2.4%,人们对通胀的担忧有所缓解,全年预计CPI同比增长3.9%左右,通货膨胀水平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2019年以来月度CPI增长率3、劳动力需求增长较快,就业压力依然较大2019年二季度以来,城镇就业有所增加,三季末,全国城镇单位有从业人员10944.3万人,比上季末增加48.4万人。
总体来看,解决900万新增就业的目标可以实现,但是,由于我国每年有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大学扩招后毕业人数明显增加,201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签率大约为73%,比上年低10个百分点,可见,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4、外汇储备继续大增,“双顺差”的格局依旧,2019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51.3%,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0.5个百分点。
全年外汇储备比上年增加2067亿美元,同比多增899亿美元。
其中,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全年实现贸易顺差超过300亿美元,增长25.6%;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继续保持“双顺差”的结果。
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以及国际游资的热炒,致使“热钱”大量流入,占了新增外汇储备的一半以上。
由于央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12月末为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二、因素与结构1、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消费市场逐步升温2019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8%,创近年投资增速新高。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投资过快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增长速度逐季回落,第二季度为31%,第三季度为29.9%,11月份为24.9%。
1-11月份,城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274亿元,同比增长28.9%。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8362亿元,增长23.8%;房地产开发投资10738亿元,同比增长29.2%。
在投资增速放慢的同时,随着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消费的增长加快,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687.6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长水平比较高的。
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服务消费发展迅速,住房、汽车、通讯及新兴消费增速较快。
2019年各类投资朋度累计增长率2、进出口继续高速增长,贸易盈余超过预期2019年,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连续第三年超高速增长,进出口总值达1154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
其中出口5933.6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3.8亿美元,增长36%,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19.8亿美元,尤其是最后两个月实现的顺差高达200亿美元,占全年顺差的六成以上,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去年的对外贸易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加工贸易进出两旺。
具体情况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分别为2482亿美元和2436.2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32.3%和33.9%。
加工贸易进出口分别为2217.3亿美元和5497.2亿美元,分别增长36.1%和35.9%。
二是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全面快速增长。
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1772.8亿美元,增长33.6%;美国位居第二,双边贸易总额达1696.2亿美元,增长34.3%;日本紧随其后,双边贸易总额达1678.7亿美元,增长25.7%。
此外,与香港、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分别为1126.7、1058.8亿美元。
3、财政增收创历史新高,企业效益增势良好受进口高增长及其价格上涨、企业效益好转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加快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继续高速增长。
2019年,全国共入库税款25718亿元(不含关税和农业税收),同比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总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19年,由于价格上涨、三大需求强劲,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1-11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3.01,比上年同期提高15.51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1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8%。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9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9%;股份制企业4902亿元,增长41.1%;集体企业446亿元,增长2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098亿元,增长25%;私营企业1059亿元,增长41.3%。
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16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7%;钢铁行业911亿元,增长66.3%;建材行业345亿元,增长48.7%;有色金属行业利润246亿元,增长71%。
新增利润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钢铁、化工、电子通信、煤炭,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6.7%。
4、货币供应趋大幅放缓,贷款明显趋紧在央行紧缩政策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快速回落,贷款明显趋紧。
201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分别低于原定调控目标3.4和4.4个百分点,既说明原定目标偏高,也表明紧缩可能有点过度。
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1722亿元,同比少投放746亿元。
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
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6万亿元,比预期调控目标少增3400亿元。
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1354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5%,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4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外汇贷款171亿美元,同比少增116亿美元。
2019年以来月度货币供应量增长趋势5、货币市场运行良好,市场利率基本稳定2019年,银行间票据市场成员达到1027家,各类金融机构共发送回购和转贴现报价4761笔,累计金额20678亿元。
除1月份受春节因素、4月份受中国人民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素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较高外,全年市场利率基本平稳。
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07%,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88 %, 比去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
2019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了38.32%,其中成交美元2044.11亿、港币244.91亿、日元1349.63亿、欧元1.86亿,同比增长分别为38.35%、31.44%、77.21%和-37.37%。
全年清算本外币资金共49324笔,折合人民币76778亿元。
人民币兑美元和港币汇率相对稳定,兑欧元和日元汇率波幅较大。
6、股市大盘惯性下跌,创下多年来新低四季度,深沪股市维持下跌走势不变。
10月8日上证A股指数1464点开盘,12月31日以1330点报收,创下近55个月以来最低收盘,下跌9.1%。
深市成份A股指数的开收盘分别为3774点和3271点,下跌13.3%,也接近四年半来最低点。
全年深沪两市共发新股98支,筹集资金353.5亿元,创2019年以来最低点。
B股市场基本上丧失了融资功能,与此同时,大量企业境外上市。
三、政策及效应2019年,中国的经济运行可以说是波澜起伏,有惊无险。
第一季度投资过热,增长过快,第二季度紧急收缩,加强调控,第三季度景气回落,矛盾缓解,全年GDP增长9.3%左右,消费物价上涨3.9%,外汇储备超过6000亿美元,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从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来看,投资逐季回落,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消费增长加快,改变了近几年低迷的格局;对外贸易超高速增长,且持续数年并不多见。
总体来看,过去的一年还是不错的。
回顾和分析上年的经济走势,自然是要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判断和预测今年的经济发展。
基于2019年的情况,有人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稳中趋缓,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情况相对较好,而政策面则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主要是担心紧缩过度。
有人则认为,由于有关当局已经感到去年紧缩过度,政策面会进一步宽松,而基本面的压力则在增大,除汽车有可能在下半年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以外,其他产业可能都会走低;如果基本面走低,政策的作用就很有限。
其实,基本面和政策面都有改善的余地,也有恶化的风险;二者又密切相关。
第四季度,特别是最后两个月的价格明显走低,11月份上涨了2.8%,12月份上涨了2.4%,相当于前三个月的一半左右,再加上对政策紧缩的过度担心,有人认为今年的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
应当指出,通缩的因素是存在的,主要是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随着粮食增产,粮价即使不遵循蛛网模型进入下降通道,升幅也会大大减小,外部需求也会随着美国提高利息和削减赤字以及国际经济的回调而减少。
但是,通货膨胀的威胁依然存在,其危险也许大于通缩。
主要依据在于,一是上游价格上涨向下游的传导经过内部消化后必然会有一部分显现出来,去年暂缓提价的水、电、油等今年会陆续出台,再加上民工荒引致的劳动成本上升;二是在需求依然旺盛的情况下,国际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不会回落,再加上美元走贬,价格自然会上扬;三是社会上有大量剩余资金,不是流向生产过程,推动物价上涨,就是流入资产市场,引发资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