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分析一、2009年年初对宏观经济形势预判的综述回顾要展望2009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必须回顾一下2009年初经济专家、学者及政府对上半年经济宏观形势走势的预判。
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半年,对年初的判断在今天有些已经得到验证或部分验证,判断是否正确,从中能感觉到判断的可信度。
2019年我国GDP总量约为28万亿元人民币,GDP增长率12%,是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最高点。
2019年增长率已经开始下滑,2019年全年GDP增速为9%。
6年首次跌至个位数,从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国家宏观经济从上半年防过热逆转为下半年保增长。
2019年GDP增速为9%,其中四季度仅为6.8%,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部分都面临挑战:投资、消费月度增幅在2019年四季度内均连续下滑,出口增幅罕见地连续两个月告负,源于进口的急剧下挫,进口增速与工业增加值高度一致,进口萎缩显示出企业生产停滞,固定资产投资动能不足的状况。
201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下半年出现下滑,但考虑价格因素,08年下半年实际投资增速趋稳。
2019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屡创新高,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消费增长相对平稳。
2019年贸易顺差屡创新高,主要源于进口下滑。
相对上半年,下半年贸易顺差显著增加1965亿元,比07年全年还增加328亿美元,究其原因,进口增速的快速下降使得贸易顺差加大。
总体显示: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在加深、在继续。
基于以上经济形势面,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前景如何?众多的国内国外机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纷纷发表预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颇多,但大众和主流的说法基本趋同,他们的观点是: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显现,全球经济环境将更加严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进一步加深。
1、全球经济走势不确定性增强,短期内难以走出衰退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0.5%,是自二战后60年来的最低水平,也是基于这种看法和原因。
2、外需不振,我国出口形势难以根本好转。
3、消费需求增长保持平稳,但大幅增长的难度加大。
4、固定资产投资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速(但政府必须有作为)。
5、在政策调整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下,房地产交易量有望增大。
6、社会就业矛盾将更加突出。
我国经济形势面临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但是,作为大国经济体,在通货膨胀初步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我国有较好的条件和回旋空间,去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冲击和缓和国内矛盾,使基本面继续保持在良好的态势上。
并且经济增长的适度减慢正是解决经济增长过快时期积累的问题的机遇,适时进行积极的结构调整,可以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蓄能量。
措施是:1、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2、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积极扩大内需,缓解外需减弱的影响。
4、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5、深化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以上观点基本代表了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走势的分析判断。
二,2009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评价2009年初的纷争和预判。
2009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解答,那么2009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如何? 7 月16 日上午,在国内外各方的关注和期待中,2009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拉开了帷幕,至此,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尘埃落定。
整体上来讲,此次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普遍好于市场预期,但我们也能够看到,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尚需巩固,复苏之路谨防盲目乐观。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 亿元,同比增长7.1%。
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02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0070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7767亿元,增长8.3%。
用支出法核算,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 的贡献占53.4%,拉动3.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占87.6%,拉动6.2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 的贡献占-41%,下拉-2.9个百分点。
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内需的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净出口对GDP的下拉作用,尤其是在投资强劲增长的刺激作用下,最终实现了上半年7.1%的GDP增速。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工业利润降幅趋窄;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
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
在39 个大类行业中,36 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明显加快,而高载能行业生产低位回升,其中包括有色、建材、化工、石油加工业。
分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增长6.6%,轻工业增长8.2%。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之下,重工业增速严重下滑,较轻工业增速发生逆转。
然而5月份之后,重工业增速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势头,从而使得二季度的增速较一季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5.9%,中部地区增长6.8%,西部地区增长13.2%。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而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大多为内需型企业,其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我们认为,随着外需经济体的逐渐复苏回暖,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生产将有望加速回升。
自去年10 月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社会发电量连续大幅下滑。
自今年二季度后,发电量开始止跌回升,在经历了4 月份和5 月份的3.55%和3.5%的降幅之后,6 月份全国发电量转负为正,达到了 3.59%。
发电量作为一个经济运行状况的同步指标,其止跌回升的走势也更加坚定了我国经济复苏增长的信心。
此外,用电量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尽管持续的高温和提前进入用电高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电量的上升,但工业生产的加速回升应当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有迹象表明,工业用电量也正在呈现复苏增长的轨迹。
由以上两个问题延展开后看待,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基本与年初大众主流的分析判断相接近,甚至好于预期。
三. 2009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预判(一)中央和中国政府的态度及作为力促中国经济向暖向好方向发展。
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经济会议,确定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报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的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政府的一系列经济“组合拳”和“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在2009上半年经济运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将继续在下半年经济走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研究了当前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转变,调控工作不能放松,调控重点更加突出。
会议指出,现半年将迎来新中国国成立60周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二)专家学者们的看法:(从专家层面看下半年走势)1.内需政策效果显现祝保良,张立群,刘旭三位学者认为:扩大投资,拉动消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离退休人员工资、优抚对象优抚标准和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等,支持消费真信心因素增强,经济景气度提高。
在政策因素诱导性作用下,汽车和房地产市场回暖,预计市场主导需求将逐步全面回升。
2. 冷静看待复苏基础范剑平,赵晋平,梅新育,彭真怀,祝保良认为:总的来说经济好转的表现和苗头不断增加,无可否认。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经济处于触底以后的底部调整阶段,中国经济很难马上形成底部明显稳定回升的一个态势。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下滑趋势在第二,三季度明显减缓,年内触底反弹的可能性上升。
但是“作秀”和水分太大,外部国际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
从国内来看,所谓经济回暖,主要是靠中央大型项目的财政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推动,并不是消费拉动的内生型增长。
据初步统计,十个产业振兴计划的关键词中,“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现9次;“推进产业重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出现6次;“淘汰落后产能”出现4次。
可见十个产业本身都存在生产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都出现产能过剩、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等普遍性弊端。
而一些地方政府以产业振兴为幌子,掌握资源配置权利,继续投入土地和资本,营造“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不及时纠正,后果严重。
3.重视“调结构”的战略含义“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看到更多体现为“保增长”的措施,而给予生产力升级转型重任的“扩内需,调结构”却执行的很不理想,可能是当前宏观调控面对的重要问题。
范剑平,彭真怀,祝保良认为:经济从收缩期转为稳定复苏期要经历“去库化”和“去产能化”两个阶段,从世界经济史经验来看,就像“化蛹为蝶”一样,是一个非常痛苦也是不得不经历的过程。
4. 货币和财政政策需要继续完善贺力平,宋国青,冯科,杨志勇认为:为了保增长,在货币政策上保持宽松的姿态,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其政策效应正在发挥和显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策效力仍会进一步呈现。
信贷基金在短期不会形成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担忧是存在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形成一定压力。
关于积极地财政政策仍要继续,扩大支出仍有空间,财政收入下降,对减税政策是一大挑战,财政收入下降宜通过扩大赤子规模来解决。
国内储蓄较多的显示,决定了发债仍是可行的选择。
5.充分估计国际环境的严峻性刘煜辉、赵晋平认为:现在,最难琢磨的在于外部环境,这方面认识的深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国内政策决策。
尽管近期国际环境有趋于稳定的迹象,但是不确定性仍然没有大的改观,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不可逆,所谓“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搭配在过去十年扮演着全球流动性的主“水泵”,美国消费变成中国的储蓄,然后在通过购买美国债券回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