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类文本阅读——句段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句段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句段作用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段的把握。

【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文阅读中段落作用题型的答题规律。

2.熟记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够准确运用到阅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中句子段落的作用。

难点:熟记答题技巧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看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考查段落作用的题几乎每年都有,究其原因是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诸如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等都离不了阅读段落,段落理解是最能解决这些题目的关键,甚至一些文章的主旨也常常隐含在其中,所以要注意现代文阅读中段落的作用这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二、知识储备:
中考真题回顾:
1、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016年广东)
2、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2014年广东)
3、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这句话饱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2年广东)
(1)答题思路:
1、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通过句子所在的位置来推断结构上的作用。

2、抓句子中的关键词或修辞及写作手法,结合关键词语、修辞和写法的理解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3、分析句子的写作内容,结合全文谈作者表达的情感。

(2)答题格式:
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修辞/写作手法) 1、结构上的作用
根据结构来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首句(段)——为下文作铺垫、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交代起因或缘故、推动情节发展。

②过渡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总结)上文;引出(总领)下文。

③尾句(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上文、题目);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2、内容上的作用
联系本句有什么含义。

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揭示本文的什么中心与作者的怎样的感情。

注意:分析句段作用时,还要看看该句段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1)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2)常见写作手法:衬托、讽刺、反衬、象征、倒叙、欲扬先抑、对比烘托、借景抒情……
【例1】:(2016年广东):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1)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做铺垫。

【例2】:(2014年广东):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答:妙处:①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妇女的怯懦,女儿的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的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

②深化主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三.课内回顾
分析首、尾、过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 课文材料一:《风筝》——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关于风筝的记忆,作为兄长的作者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

“悲哀”一词也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表现作者的深刻反思和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的痛心。

2. 课文材料二:《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在异国忘记国难过着风花雪月日子的描述,表达
出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污浊气氛的强烈厌恶,推动情节发展,交代去往仙台的缘故。

3. 课文材料三:《春酒》——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照应开头,写出对家乡“春酒”的喜爱,深化主题,表现出对“家乡”味道的喜爱与怀念,结尾的问句引人深思,表现出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

小结:
解题要领:
1、一定要围绕文章中心和作者的情感答。

2、不但要把这些词语和句子从原文中找出,联系上下文作答,还要围绕全文答。

3、先分析词语、句子的表层含义;再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

(内容上)答题格式:“——”这个词的原意是——,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意思一样可以合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体现了——(有什么效果)。

4、分析句子在结构上(或写作手法)的作用。

开头: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正文: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段末起总结作用。

(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其它: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欲扬先抑……结尾:①篇末扣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注意:一定要结合原文具体作答,不能只写这些理论上的东西。

如答:承上启下,要答出承接上面什么内容;开启或领起下面什么内容。

四.实战演练
P162(一、4),P164(三、3),P166(五、3)
五.小结分享
1.背诵答题技巧
2. 贵在得法:文学类文本阅读四步骤:联、抓、扣、结
联:联系全文、筛选信息;
抓:找准语句、抓住主题;
扣:紧扣主题、整合信息;
结:归纳总结、组织语言;
温馨提示:( 答案在哪里?)
抓住主题,答案不在你脑子中,答案就在原文中;
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就在课内。

【教学反思】
大家对本课构思很认可,说明我的想法还是合理的。

在课堂上,在同学们积极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上课过程中仍然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

一是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偏差。

二是导学案的使用没落到实处。

三是教学心态过于急躁,语言鼓励太少。

我将以本次课堂为契机,继续钻研教学教法,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储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争取达到专业成长的新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