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时间:40分钟分值:28分一、(2018·广东省惠州市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被时间打败的故乡王波①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
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②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
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
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③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④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
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
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园。
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⑤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⑥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
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
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
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⑦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⑧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
臵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
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
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⑨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
“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⑩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⑪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
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⑫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
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
⑬“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
”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⑭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
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⑮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军。
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
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⑯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
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
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
解析不是小说。
没有情节。
答案 B2.第⑮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反衬(“对比突出”)(1分)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3分),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3分)。
(本题最多得6分)3.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
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
(3分)不同处: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
(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2分)第⑨段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
(态度消极无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
(2分)(不求全面,意思对即可。
本题最多得5分)二、(2018·河南省南阳市第四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春风林斤澜北京人说:“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
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选自《北京晚报》)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B.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C.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D.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解析A项,“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错,作者实际是借南国春风的轻柔来衬托北国春风的阳刚之美的。
C项,“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属于对比。
D项,“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错,应该是“欲扬先抑”。
答案 B5.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①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轻柔的江南春风。
②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
(意思对即可)6.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
②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
③从怀念南国的春风转为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
(意思对即可)B组·能力提升时间:40分钟。
分值:28分。
学生用书P409一、(2018·河南省许昌平顶山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雪兔有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偶尔说些远远的事情。
这时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和一大股雾流进来了。
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你们,要不要黄羊?活的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