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思考题1、如何理解“秦世不文?”“秦世不文”指的是:文章没有文采,学术一片荒芜。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原因:一、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历史功绩是伟大的,然而它在文化思想上采取禁灭《诗》,《书》,取缔百家之说,坑杀儒生扼杀自由等严酷的专制政策,这对学术与文学是一次严重的摧残,造成了秦文学的萧条和荒芜;二、是秦在位时间短暂;三、文化底子薄2、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一、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王者一统天下理想的实现,汉人形成了苞括宇宙、总揽天人、雄视古今的心胸与气魄,激荡着浪漫主义豪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2)封建君主专制使汉代士人独立人格心理严重失落。
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当这一理想无法实现时,就产生了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二、汉代的文学样式及分期1)汉代的文学样式包括赋、散文(政论文、史书)、诗歌(乐府、文人诗)。
①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
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
②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
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③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
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
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
之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2)分期汉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3、两汉经学对两汉文学有何影响?一、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他们实现的。
二、汉初儒生通过注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文化学术观点。
三、经学兴盛,文学沦为经学附庸四、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
4、汉赋产生的原因有那些?一、赋的渊源《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另有先秦纵横家铺张恣肆、左右驰骋之文。
二、汉赋的渊源1)汉赋在结构上常用假设人物对话应答组成文章,楚辞中的《卜居》《渔父》已用此形式。
2)汉赋的用韵与铺陈的表现手法受《诗经》影响;3)汉赋继承了《诗经》到楚辞的颂美讽谏精神(散体大赋);4)汉赋抒写文人士子的个人哀怨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骚体赋),这同样是从《诗经小雅》到楚辞中的重要内容;5)汉赋的铺张扬厉承之于先秦纵横家恣肆驰骋之文。
三、汉赋兴起的社会文化原因:汉诸侯王的奢靡5、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代表作品。
㈠骚体赋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特点:受楚辞特别是屈原影响深,长于抒情,内容多表现作者个人的悲叹和生不逢时之感。
㈡汉大赋代表作品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特点:1)采用宾主问答的形式。
2)注重形式美,大量运用铺叙手法,善用排比,讲究词藻,语言华丽。
3)长篇巨制。
4)劝百讽一。
㈢抒情小赋代表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特点: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6、汉赋有哪些特点?①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②铺张扬厉,劝百讽一,辞藻靡丽,长篇巨制。
③从形式看,在于“铺采摛文”④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7、如何评价汉赋?1.汉赋的创作实践是对文学本体特征探索的可贵尝试,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作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①以虚构夸张为主要特征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②以句式多变、词汇丰富、辞采华美、注重对偶、讲究韵律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美。
③强调赋的内容的丰富性。
④强调辞采的华丽,音韵的和谐动听2.汉赋开创了文学题材的领域。
3.汉赋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8、汉代政论散文有何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1.作者多为政论家,发抒政见,提出具体施政主张,言辞激切,感情深厚,感染力强。
2.以强烈历史感和现实感总结前朝(秦)的兴亡教训,引以为鉴。
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整,辞采富丽,有辞赋化倾向。
代表作家和作品: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9、《史记》体例如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1)本纪:本为法则、纲纪之意;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世系2)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3)书: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包括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4)世家:叙春秋以来诸侯、宗室、将相功臣等兴亡传代封废史迹5)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10、简论司马迁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二、司马迁在考察历史发展原因的时候,非常重视人的作用三、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歌颂正义,暴露黑暗丑恶。
艺术成就:一、恰当地选取和剪裁典型材料,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思想性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互见法、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描摹、生动的情节、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精湛的语言艺术11、《史记》的“互见法”如何表现?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项羽本纪》在项羽的本传中主要突出他狂飚突进、叱咤风云、霸气盖世的英雄性格,充分肯定项羽的亡秦之功,对项羽的残暴轻轻带过,只在赞语中指出其错及失败之由。
12、评述项羽其人,谈谈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是如何塑造项羽形象的?项羽形象小结:项羽出世:出生贵族、重武轻文;钜鹿之战:英勇无比、残暴嗜杀;鸿门宴:仁爱恻隐、刚愎自用;鸿沟议和:光明磊落、政治幼稚;垓下之围:喑噁叱咤、儿女情长;乌江自刎:豪气万丈、项王遗恨在项羽的本传中主要突出他狂飚突进、叱咤风云、霸气盖世的英雄性格,对项羽的残暴轻轻带过,只在赞语中指出其错、失败之由。
形象塑造:一、塑造了悲剧性英雄形象。
司马迁对这位悲剧人物中肯的评价和深切的同情。
二、善于用人物的典型事例来刻划历史人物。
三、善于利用人物的典型言语与行动来描写人物。
四、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破釜沉舟、瞋目镇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五、注重渲染气氛13、举例说明《史记》传记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同时也是一部艺术成就极高的文学著作影响: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2)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3)《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
4)《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累积了宝贵的经验。
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14、简述《汉书》成书过程。
一、父班彪续《史记》作汉史《史记后传》,首创《汉书》义例;二、班固承续父志,采《汉书》两汉以前文字,又参酌刘向《东观汉书》等,撰写《汉书》。
三、《汉书》未成而班固卒,由其妹班昭与马续相继续成八表和《天文志》。
四、班昭、马续补写《汉书》15、如何评价《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
艺术成就:1、《汉书》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生动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2、在叙事上也以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为主,人物描写也具有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也注重细节的描写16、《史记》与《汉书》有何不同?1、《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2、《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不如《史记》。
3、《史记》笔法疏荡往复,富于神韵;《汉书》叙事详密谨严,文字整饬赡丽4、《汉书》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是其一大贡献。
《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学术与经世的文章,更增设纪传,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
5、《史记》宏放《汉书》详整17、简述乐府是怎样由一个官署名称变为诗体名称的。
1、乐府,本义指管理音乐歌舞的政府机构。
建安,有古题乐府。
诗人利用乐府曲调或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与题目不尽相同,也称“乐府”。
2、唐代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题乐府”或“系乐府”。
3、宋元,把入乐的歌词(宋词、元曲)称为“乐府”。
“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18、举例说明汉代乐府民歌是如何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
1.揭露汉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和欺压人民的丑行。
例子:《平陵东》《陌上桑》2.揭露战争和徭役。
例子:《十五从军征》《战城南》3.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反映妇女在封建社会的遭遇。
例子:《焦仲卿妻》、《上邪》、《江南》《上山采靡芜》、《有所思》4.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例子:《妇病行》《东门行》《艳歌行》《孤儿行》5.描写游子生活。
例子:《古歌》《悲歌》6.表现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例子:《薤(x iè)露》《蒿里》19、简论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1、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2、标志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基本成熟。
①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事件、人物。
③注重人物的对话,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语言质朴自然,文质兼胜,情韵流荡。
4、完成我国诗歌从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20、联系具体作品的内容,理解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主要内容:不合理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反战情绪艺术特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