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文学练习

秦汉文学练习

第二编秦汉文学秦汉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期。

秦代文学成就甚微,稍有成就的仅李斯一人。

汉代是我国文学自觉的萌动期,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政论散文和史传文学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诗歌远不及前二者,但在文学史上亦有重要地位及影响,尤其是乐府民歌。

本编分论说散文及辞赋、史传文学、汉乐府民歌、文人诗歌四章,依次论述介绍了这一时期各类文学的发展过程及重要作家作品,其中李斯、贾谊、刘安君臣、王充的政论散文,枚乘、汉赋四大家、《史记》、《汉书》、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是重点介绍的作家作品。

第一章论说散文及辞赋一、基本知识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

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

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归田赋》2、阅读作品枚乘的《七发》、扬雄的《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三、思考与练习1、简述李斯的主要创作。

参考答案:李斯是秦代唯一稍有成就的作家,其代表作是《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以下紧紧抓住秦王心理,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有纵横家说辞遗风。

秦朝建立后,他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后世的碑志文颇有影响。

2、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

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

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

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

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

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

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

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

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期代表作。

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

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

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3、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

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4、简述王充的文学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征实,尖锐批判“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

(2)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

(3)强调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

(4)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

(5)重视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

5、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

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

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

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

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6、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参考答案: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4)主旨则既美且刺。

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

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7、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

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

8、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参考答案:《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

其不同主要表现在:(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

《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

(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

(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第二章史传文学一、基本知识1、《太史公书》:《史记》的原名。

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

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2、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

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汉书》中的《苏武传》2、阅读作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列传》、《汉书》中的《霍光传》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

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

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

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

《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此外,《史记》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朱家、郭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于社会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

3、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