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毛诗正义》

2.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3.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4. |

5. 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6. 谓:用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7. “读为”“读曰”: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 “读若”“读如”: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9.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10. 。

11.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12.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13.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14.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15.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16. $

17.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18.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19.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20. 粘: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

21. 对: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特别是双数字和句尾要求最严格。

22. {

23. 犯孤平: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救的办法是把本句中的第五个字由仄变平。

24. 借对:这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

25. 流水对:一联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

二、填空、判断

1. 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郑笺,唐代孔颖达。

2. $

3. 宋代刑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4. 汉唐人注解古书,一般着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方面。

5. 训释字句最常用的办法是释字和串讲。

6. 貌和之貌说明被释的词时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7. 之言和之为言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做注释。

8. #

9.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10. 中国古代的文体:散文,韵文,骈文。

11. 史传文的三种题材: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12.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上古,中古,近古,现代。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

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作为代表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

现代音: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13.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第一个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

14.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15. …

16. 貌和之貌说明被释的词时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17. 破读不同于假借。假借字和本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而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

18. 破读的音主要是声调,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

三、简答题

1. 标点古书的要求

#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面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

最后,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符合。

2. 古汉语今译问题

① 准确的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② —

③ 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可能对译。

④ 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⑤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语言风格。

3. 骈体文的特点

① 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

② !

③ 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④ 用此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辞藻

4. 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

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

5.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它是由古赋发展而来的,一般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而且讲究平仄,堆砌典故。

6. 近体诗的句法:活用,错位,省略,紧缩(举例说明)

7. !

8. 近体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

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具体说来:

第一,近体诗句数固定,律诗都是八句,绝句都是四句,而古体诗句数是不限的。

第二,近体诗押韵严格:①一般只押平声韵;②不能换韵,必须一韵到底;③不能出韵,即韵脚字只能用同韵部的字;④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而古体诗没有这些严格要求。

第三,近体诗的平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讲求粘、对和拗救,严禁出现孤平和三平调,而古体诗则不计较这些。

]

第四,近体诗的对仗要求也严格,如律诗中间两联一般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他各联都要对仗,而古体诗则很随便。

9. “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

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运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梁末·沈重《诗音义》:《诗经·邶风·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南”字下《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

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明代初年的陈第批判了“叶音说”的错误,他在《毛诗古音考·序》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继承了陈第的思想,并在《叶韵辩》中指出了“叶音说”的十种弊端,对此一一进行分析。

“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四、.

五、注解体例题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

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