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秦地域文化论文

三秦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专业学号学生姓名三秦地域文化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

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一、概述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

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

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

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

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

29’~111。

15’、北纬31。

42’~ 39。

35’。

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

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

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

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

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

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地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地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就是畜牧业和农业地共生之地。

就是多样化文化融合区。

在与当地汉族相处地漫长过程中。

不同民族之间地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地特征。

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地影响,这里地人们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执着地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地人性,昂扬悠长地信天游、狂放地安塞腰鼓、凄凉幽怨地唢呐声,就就是这种特性地具体体现。

陕北特殊地地貌特点和特定地气候环境造成了特定地环境色彩——黄色——就是其主要色调。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

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

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

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

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

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 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

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 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 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

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 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 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精神, 而后期逐渐倾向封闭保守三秦大地地处祖国的内陆, 地形较为封闭。

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 北有横山山脉, 西有子午岭, 东南是黄龙山, 另外, 向东以黄河与晋地分离, 交通极为不便。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位于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 虽山清水秀, 但交通极为不便, 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

关中有秦川平原, 但其封闭性则更为突出。

它三面环山, 东面临水, 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的隔离开来。

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在古代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依赖外地, 进而为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于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 表现出来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这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加上短暂地农民政权,如西汉末年地绿眉、赤眉军、唐代末年地黄巢,明代末年地李白成,先后都建都长安,历时1000多年,有深厚地文化积淀,丰富地历史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历代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文物书画、文人吟咏日久弥珍:名胜古迹如大雁塔、钟楼、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兴平茂陵、礼泉昭陵、韩城司马迁祠、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故里、佛教圣地法门寺、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麟游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自然风光如华山、皇家温泉汤峪温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关、大散关等:受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影响,关中地区形成了独特地地域文化体系,这些在陕西电视剧中也自然地得以呈现。

由于政权的建立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 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 进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络。

三秦文化直接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盛世文化的积极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 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来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

例如, 司马迁出生于韩城, 他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开拓精神。

唐代之后, 国都迁出了关中, 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

这个时期, 三秦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因而发展的速度也逐渐缓慢了下来, 同时文化也不及早期的繁荣发达。

与此同时,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 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封闭保守。

(二)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如有些地方宜农, 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 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 这样, 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 经济环境) 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也较为肥厚, 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 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 南部以农业为主, 北部以牧业为主。

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 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 灌溉便利, 加之气候温暖湿润, 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 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 湿润多雨,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与关中不同,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从总的情况来看, 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重农轻商, 农业生产发达, 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三)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 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 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 充满朝气, 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

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 才华横溢, 气质非凡, 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

作为地域文化, 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

然而唐代以后, 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 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 国都迁出关中, 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是关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宜于农耕, 但因面积所限, 不利于大规模发展, 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 三是战争的破坏, 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 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 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 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 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 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