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 物质 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意识的运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守株待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结论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 的联系
规律的科学内涵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罚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古语说:上下四方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地球的年龄 人们可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地球 360亿光年, 太阳约在 约46亿岁 可观测到的星系约 10亿个。50亿年前形成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 世界的组成部分) 思考: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 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社会运动 • 生物运动 • 化学运动 • 物理运动 机 械运动
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级 复杂
低级 简单
下列分别属于什么运动? 1.一江春水向东流 2.
A 机械运动 B 化学运动 C 物理运动 D 社会运动 E 生命运动
3.铁在室外生锈了 4.光的传播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即物质都在运动
——赫拉克利特
看到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看到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芝诺 :“飞矢不动”
看到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
两个概念
运动 静止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两对关系
1.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这个观点( ) A.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C.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完全不同的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④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探究: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在 运动? 2.哪些东西相对没有变化?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 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 的。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对我们的要求
A、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B、必须认识、利用规律
注意: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 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 的关系。
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 斗争 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③经 济基础 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 针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为 什么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 2、自然界的物质性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有客观实 在性,无论人们是 否感受到,它都是 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意志为转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 物质的唯一特性 •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什 么?
恩格斯的名言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 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单项选择题
1、《坛经》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 ( )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明了什么?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逢八必发 ▲新陈代谢 ▲阶级斗争规律 ▲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结论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 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 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想一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 行,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 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 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 竞是一颗子弹。 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 机的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处在相 对静止状态。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一。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水往低处流 ▲苹果落地 ▲万有引力规律 结论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 苹果落地,水往低 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C
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 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 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 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主 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 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他宣称: 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 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 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由王国。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的三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从而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思考: 构成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哪些?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客观的、 物质的
一切存在物,一 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 的东西,只是由于某 种运动才得以存在、 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名言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 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
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天不为人 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思考:荀况的这句话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荀 况
(2)规律的特征之二:规律具有客观性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
生 产 方 式
劳动者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客观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 生产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
客 观 的
在每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物质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 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 义和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00
20 2、及时复习、巩固
3、已经很熟练的比如隔四天看一 1 2 3 4 5 6 7 次,不熟练的隔两天看一次。 人的思维(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天 数
1885年,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不同时间间隔的 记忆保持量,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结论一: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 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 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 1714年, 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 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 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 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 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 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 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