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抑制煤的自燃。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吸氧量与湿度关系
煤的吸氧量与湿度之间的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1 影响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因素 3) 煤岩成份
按煤岩成份可将煤的类型分为:暗煤、亮煤、镜煤、丝煤
燃的煤中加入30%的黄铁矿即可变为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1 黄铁矿作用学说 黄铁矿作用学说认为煤的自燃是由煤层中的黄铁矿 (FeS2)与空气中的水份和氧相互作用、发生热反应而引 起的。
2FeS2 + 2H2O + 7O2—2FeSO4 + 2H2SO4+Q1
黄铁矿的另一个作用:促使煤体氧化的物理作用,即
黄铁矿氧化时体积增大,对煤体具有胀裂作用,能够使煤 体裂隙扩大和增多,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因而导致氧 气渗入,促使煤的氧化。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1.2.1 细菌作用学说 英国学者帕特尔(Potter.M.C) 认为在细菌的作用下, 煤在发酵过程中放出一定热量对煤的自燃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 波兰学者杜博依斯(Dubois.R)等人在考查泥煤的自 热与自燃时指出:当微生物极度增长时,一般都伴有一个 生化的放热过程。在30℃以下是亲氧的真菌和放线菌起主
3)自燃阶段:
煤温达到其自燃点后,若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温度将 降下来,则进入风化状态,若能得到充分的供氧风,则发 生燃烧,出现明火、烟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各种 可燃气体。
4)熄灭:降到燃点以下。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1 影响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因素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2 煤层自燃的外在影响因素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1. 黄铁矿作用学说 波兰学者奥尔萍斯基(Olpinsi.W)对波兰烟煤的考查表 明,只有当煤中硫铁矿含量较高时(大于1.5%),才具
有自燃倾向性。但是他认为这类煤的自燃倾向性增高的原
因是由于煤化程度较低而引起的。因为在波兰自然发火较
多的煤均是煤化程度较低而硫化铁含量较高的煤。 英国学者温米尔(Winmill.T.F)通过实验证实,在不自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煤自燃发展过程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2.2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2)自热阶段:
温度开始升高起至其温度达到燃点的过程叫自热阶段。 温度自动升高的过程。其特点是:①氧化放热较大,煤温
自热过程是煤氧化反应自动加速、氧化生成热量逐渐积累、
及其环境(风、水、煤壁)温度升高;②产生CO、CO2和
松散结构决定了它的吸氧性能特强。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1 影响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因素 4) 煤的含硫量
我国许多高硫矿区如贵州的六枝,四川的中梁山、江西的萍 乡、英岗岭,湖南的杨梅山,宁夏的石炭井均为自燃发火比较严重
的矿区。硫在煤中有三种存在形式:硫化铁即黄铁矿(FeS2)、有机
导作用。使泥煤的自热提高到60~70℃是由于放线菌作用
的结果。在60~65℃时,亲氧真菌死亡,嗜热细菌开始发 展,在72~75℃时所有的生化过程均将消亡。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1.2.3 酚基作用学说 1940年苏联学者特龙诺夫(E.B.TponoB)提出:煤
倾角
缓倾斜
发火次数 比例/% 煤层厚度 发火次数 比例/%
55 16 中厚以下 56 16
倾斜
急倾斜
上一页
121
176
下一页
34
54
回主目录
厚煤层
特厚煤层
135
161
返回
2018/4/24
38
46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2 煤层自燃的外在影响因素
1)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包括断层、褶曲发育地带、岩 裂隙大量发生,煤体破碎,吸氧条件好造成的。四川芙蓉 矿统计,巷道自燃火灾52%发生在断层附近。 同时煤层
硫以及硫酸盐。对煤的自燃起主导作用的是硫化铁,它的比热小, 它与煤吸附相同的氧量而温度的增值比煤大三倍,黄铁矿的分解产 物氧化(Fe2O3)比煤的吸氧性更强,能将吸附的氧(O2)转让给煤粒 使之发生自燃,所以认为黄铁矿对煤的自燃过程起加速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2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2.1煤炭自燃条件
煤炭自燃的必要充分条件是:
(1)有自燃倾向性的煤被开采后呈破碎状态,堆积厚度 一般要大于0.4m。
(2)有较好的蓄热条件。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12FeSO 4 + 6H2O + 3O2—4Fe 2(SO4)3 + 4Fe(OH)3 + Q2
FeS2 + Fe2(SO4)3 + 3O2 + 2H2O—3FeSO 4 + 2H2SO4 + Q 3
上一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1.2.1黄铁矿作用学说 以上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反应(Q1、Q2、Q3代表一定 的热量),而且,黄铁矿在井下潮湿的环境里被氧化产生 SO2、CO2、CO、H2S等气体,也都是放热反应。
在组成煤炭的四种煤岩成份中,暗煤硬度也最大,占比重最大, 难以自燃。镜煤与亮煤脆性大、易破裂,而且在其次生的裂隙中常 常充填有黄铁矿,开采中局碎裂为微细的颗粒。细粒状的煤粒或黄 铁矿都有较高的自燃性,因它的氧化接触面积大,着火温度低。丝
煤结构松散,着火点温度低,仅为190-270℃,正是由于它的微孔
厚煤层容易自然发火的原因,一是难以全部采出,遗留大
量浮煤与残柱;二是采区回采时间过长,大大超过了煤层 的自然发火期;三是开采压力大,煤壁受压容易破裂。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2 煤层自燃的外在影响因素
1)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煤层倾角和厚度对自燃的影响
碳氢(CmHn)类气体产物,并散发出煤油味和其他芳香气 味;③有水蒸气生成,火源附近出现雾气,遇冷会在巷道 壁面上凝结成水珠;④微观结构发生变化。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2.2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2)自热阶段: 煤和木材着火温度(氧含量21%)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2 煤层自燃的外在影响因素
1)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据统计,80%的自燃火灾是发生在厚煤层开采中。据 在国外,西德鲁尔矿区80%的产量来自薄及中厚煤层(2m
鹤岗矿区统计,86%的自燃火灾发生在5m以上的厚煤层中。
以下),但2m以上厚度的煤层自然发火次数占总数的一半。
的自热是由于煤体内不饱和的酚基化合物强烈地吸附空气
中的氧,同时放出一定量的热量造成的。
这个学者提出的基点是建立在对各种煤体中的有机化
合物进行实验后,发现酚基类是最易氧化的。不仅在纯氧 中可以氧化,而且与其它氧化剂接触时也可以发生作用。 所以他认为正是空气中的氧与煤体内的酚基类化合物作用 而导致自燃。
2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2.1煤炭自燃条件
(3)有适量的通风供氧。通风是维持较高氧浓度的必
要条件,是保证氧化反应自动加速的前提。实验表明:氧 浓度>15%时,煤炭氧化方可较快进行。 (4)上述三个条件共存的时间大于煤的自燃发火期。 上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前三个条件是煤炭自燃的必要条
件,最后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2 煤层自燃的外在影响因素
煤炭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实验证明,它
取决于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是煤层发生自燃的基本条
件。然而在现实生产中,一个煤层或矿井自然发火的危险
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煤的自燃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受 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开拓、开采和通风条件的影响。
二、煤自燃机理及自燃倾向性
3.1 影响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因素
5) 煤的粒度 完整的煤体一般不会发生自燃,一旦受压破裂,呈破碎状态存 在,其自燃性能将显著提高。这是因为破碎的煤炭不仅与氧相接触 的表面积增大,而且着火温度明显降低。根据波兰的试验,当烟煤 粒度直径为1.5—2mm时,其着火点温度大多在330—360℃;粒度 直径小于1mm以下时,着火温度可能低到190-220℃。因此,在矿 井里最易发生自燃火源的地方都是碎煤与煤粉集中堆积的地点,如 采空区的四周边缘地带,特别是工作面运煤巷链板运输机尾煤粉堆 集的地方,受压破裂的煤柱和垮塌的煤壁,充满煤粉与碎煤的煤壁 裂隙以及煤巷局部冒高,在棚梁上形成浮煤堆积的地方。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18/4/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