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植物病理学总学时:70 ,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0学时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先修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玉米、薯类、果树、蔬菜等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并进行有关的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具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植物病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教师提问与学生答疑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常见植物病害症状识别要点,掌握重要病害的病原鉴定、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配合理论讲授的内容,采用实验室病害症状和病原物形态的观察和病害田间调查等方式对各类作物重要病害进行诊断、鉴定或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诊断病害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结构及安排(以典型病害为例,共40学时)第1-2讲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任务和目标):主要介绍本门课程,了解课程性质及主要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参考资料目录等。
1.1 历史大事件1.2 课程性质及任务1.3 目的要求1.4 授课对象及要点1.5 教学方法1.6 课程考试1.7 相关参考资料第3-6讲第五章杂粮病害(4学时)具体病害学时分配:甘薯黑斑病(1学时),甘薯根腐病、甘薯贮藏期病害(0.5学时)、马铃薯晚疫病(1.5学时),马铃薯病毒病(1学时)。
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各病害的讲授提要基本相似,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说明各病害讲授的内容。
5.1 马铃薯晚疫病5.1.1 症状5.1.2 病原物5.1.2.1 分类地位5.1.2.2 形态特征5.1.2.3 生理分化5.1.3 病害循环5.1.4 发病因素5.1.4.1 气候条件5.1.4.2 品种因素5.1.5 防治措施5.1.5.1 选育推广抗病品种5.1.5.2 选留无病种薯5.1.5.3 加强栽培管理5.1.5.4 药剂防治第7-8讲第四章玉米病害(2学时)具体病害学时分配:玉米大、小斑病(1学时),玉米灰斑及弯孢叶斑病、玉米瘤黑粉、丝黑穗病、玉米茎枯、纹枯病、玉米病毒病(1学时)。
以玉米大、小斑病为例说明各病害讲授的内容。
4.1 玉米大、小斑病4.1.1 症状4.1.1.1 玉米大斑病4.1.1.2 玉米小斑病4.1.2 病原物4.1.2.1 分类地位4.1.2.2 病原形态4.1.2.3 生物学特性4.1.2.4 生理分化4.1.2.5 毒素和寄主4.1.3 病害循环4.1.4 发病因素4.1.4.1 品种抗性4.1.4.2 气候条件4.1.4.3 栽培条件4.1.5 防治措施4.1.5.1 选种抗、耐病品种4.1.5.2 改进栽培技术,减少菌源4.1.5.3 药剂防治第9-10讲第八章烟草糖料作物病害(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烟草黑胫病(1学时),烟草赤星病、烟草病毒病、甘蔗凤梨病(1学时)。
以烟草黑胫病为例说明各病害讲授的内容。
8.1 烟草黑胫病8.1.1 症状8.1.2 病原物8.1.2.1 分类地位8.1.2.2 形态特征8.1.2.3 生物学特性8.1.2.4 生理分化8.1.2.5 寄主范围8.1.3 病害循环8.1.4 发病因素8.1.4.1 气候条件与发病关系8.1.4.2 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与病害关系8.1.4.3 品种抗病性与病害关系8.1.4.4 线虫危害与病害关系8.1.5 防治措施8.1.5.1 种植抗(耐)病品种8.1.5.2 杜绝菌源8.1.5.3 加强栽培管理8.1.5.4 化学防治第11-14讲第三章麦类作物病害(4学时)具体病害学时分配:小麦锈病(1学时),小麦白粉病(1学时),小麦赤霉病(1学时),麦类黑穗病、小麦全蚀病(1学时)。
以小麦赤霉病为例说明各病害讲授的内容。
3.1 小麦赤霉病3.1.1 症状3.1.2 病原物3.1.2.1分类地位3.1.2.2 形态特征3.1.2.3 生物学特性3.1.2.4 生理分化3.1.2.5 寄主范围3.1.3 病害循环3.1.4 发病因素3.1.4.1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3.1.4.2 菌源基数3.1.4.3 气候条件3.1.4.4 其他因素3.1.5 防治措施3.1.5.1 选用和推广抗(耐)病品种3.1.5.2 加强农业防治,减少菌源数量3.1.5.3 药剂防治第15-19讲第七章油料作物病害(5学时)具体学时分配:油菜菌核病(2学时),油菜霜霉病、白锈病、油菜根肿病(1学时),油菜黑斑病(1学时),油菜病毒病、大豆疫霉根腐(1学时)。
以油菜菌核病为代表,系统掌握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7.1 油菜菌核病7.1.1 症状7.1.2 病原物7.1.2.1 分类地位7.1.2.2 形态特征7.1.2.3 生物学特性7.1.2.4 寄主范围7.1.2.5 致病机理7.1.3 病害循环7.1.3.1 病原物越夏(冬)7.1.3.2初侵染与再侵染7.1.3.3 传播途径7.1.4 发病因素7.1.4.1 气候条件与病害关系7.1.4.2 栽培管理与病害关系7.1.4.3 品种抗病性与病害关系7.1.5 防治措施4.1.5.1 抗病品种4.1.5.2 栽培防治4.1.5.3 化学防治4.1.5.4 生物防治第20-22讲第六章棉花病害(3学时)具体病害学时分配:棉苗病害、棉铃病害(1学时),棉花枯、黄萎病(2学时)。
以棉花枯、黄萎病为代表,重点掌握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6.1 棉花枯、黄萎病6.1.1 枯萎病与黄萎病症状比较6.1.2 枯萎病与黄萎病病原物6.1.2.1分类地位6.1.2.2 形态特征6.1.2.3 生理特性6.1.2.4 生理分化6.1.2.5 寄主范围6.1.2.6 致病机理6.1.3 病害循环6.1.4 发病因素6.1.4.1 菌源与病害关系6.1.4.2 品种抗性与病害关系6.1.4.3 生育期与病害关系6.1.4.4 生育期与病害关系6.1.4.5 气象因素与病害关系6.1.4.6 耕作栽培与病害关系6.1.5 防治措施6.1.5.1 严把种子关,保护无病区6.1.5.2 铲除零星病株,消灭零星病区6.1.5.3 实行轮作换茬,控制轻病区6.1.5.4 选用抗病良种,改造压缩重病区第23-28讲第二章水稻病害(6学时)具体病害学时分配:稻瘟病(1.5学时),纹枯病(1学时),稻曲病(1.5学时),白叶枯病(1学时),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病毒病(1学时)。
以稻瘟病为例说明各病害讲授的内容。
2.1 稻瘟病2.1.1 症状2.1.2 病原物2.1.2.1 分类地位2.1.2.2 形态特征2.1.2.3 生理特性2.1.2.4 寄主范围2.1.2.5 致病毒素2.1.2.6 致病力分化2.1.3 病害循环2.1.4 发病因素2.1.4.1 品种因素与病害关系2.1.4.2 病原因素与病害关系2.1.4.3 气候因素与病害关系2.1.4.4 栽培因素与病害关系2.1.5流行预测2.1.5.1 预测依据2.1.5.2 预测方法2.1.6 防治措施2.1.6.1 选用抗病品种2.1.6.2 品种合理布局2.1.6.3 遗传多样性防控技术2.1.6.4 水肥管理2.1.6.5 药剂防治2.1.7 稻瘟病最近研究进展第29-34讲第九章果树病害(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1学时)、柑橘疮痂病、柑橘炭疽病(1学时),梨黑星病、苹果炭疽病(1学时),葡萄黑痘病、葡萄霜霉病、桃褐腐病(1学时),苹果(梨)轮纹病、苹果腐烂病、梨锈病(2学时)。
以柑橘溃疡病为例说明各病害讲授的内容。
9.1 柑橘溃疡病9.1.1 症状9.1.2 病原物9.1.2.1 分类地位9.1.2.2 培养性状9.1.2.3 生物学性状9.1.2.4 生理分化9.1.3 病害循环9.1.3.1 病原物越冬方式与场所9.1.3.2 病害初侵染源9.1.3.3 病原物传播途径9.1.4 发病因素9.1.4.1 气象因素与病害关系9.1.4.2 寄主抗病性与病害关系9.1.4.3 栽培管理与病害关系9.1.5 防治措施9.1.5.1 严格检疫制度9.1.5.2 建立无病苗圃9.1.5.3 选用抗病品种9.1.5.4 加强栽培管理9.1.5.5 化学防治第35-40讲第十章蔬菜病害(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蔬菜苗期病害(1学时),十字花科蔬菜病害(2学时),茄科蔬菜病害(2.5学时),葫芦科蔬菜病害(0.5学时)。
以茄科蔬菜青枯病为例说明所要掌握的知识点10.1 茄科蔬菜青枯病10.1.1 症状10.1.1.1 番茄青枯病10.1.1.2 马铃薯青枯病10.1.1.3 茄子青枯病10.1.1.4 辣(甜)椒青枯病10.1.1.5 姜青枯病10.1.2 病原物10.1.2.1 分类地位10.1.2.2 生物学特性10.1.2.3 生理分化10.1.2.4 致病机理10.1.2.5 寄主范围10.1.3 病害循环10.1.3.1 病原物越冬10.1.3.2初侵染与再侵染10.1.3.3 病原物传播途径10.1.4 发病因素10.1.4.1 气象因素与病害关系10.1.4.2 耕作制度与病害关系10.1.4.3 土壤类型与病害关系10.1.4.4 栽培管理与病害关系10.1.4.5 品种抗病性与病害关系10.1.5 防治措施10.1.5.1 种植抗病品种10.1.5.2 农业防治10.1.5.3 生态防治10.1.5.4 化学防治四、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及安排(共30学时)时调查不同农作物病害发生危害消长规律,并安排相关防治试验,写出实践教学报告。
该实践教学为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活动中的必须环节但不计学时。
五、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将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掌握的相关信息,及时将学科发展的前沿进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又了解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通过丰富的图片以及田间新鲜的病害标本,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并带领学生分组进行田间病害调查。
六、考试方式及成绩评定理论教学考试由笔试、平时考核和文献综述三部分组成,分别占60%、20%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