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建筑与海派文1

上海建筑与海派文1


交通路线
20 路、37 路、55 路、911 路、 576 路、868 路、123 路、135 路、145 路、904 路、浦江人行 观光隧道、浦江轮渡东金线(东 昌路-金陵路)



150多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 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 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 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 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 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 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 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 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 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石库门与新式里弄住宅
上海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适应开埠后 市场经济特点的需要而产主的,19 世纪后,上海脱离自然经济社会, 而跃为开放的国内最大的贸易市场, 人口激增。为此中外业主开始由东 到西营造民居。为提高地皮使用率, 采用联排并立、群体集居的方式, 设计建筑成上海独有的石库门里弄 民居。随后在此基础上,从20 世纪 20 年代起,又出现了高级新式石库 门房屋,但真正代表石库门特点的, 还是初期形成的格局,这在上海住 房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白清水砖 墙,红砖腰线。 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楼高77 米,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被誉为“远东第一楼”。 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 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 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
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 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 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 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 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 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 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 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 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 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 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 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 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 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 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 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 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
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 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the exotic building clusters in the Band of Shanghai



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它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 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 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 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 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 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世界各国风格的建筑群, 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 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 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外滩是上海标志性的景点,到上海必游外滩,否则就等于没来过上海,它的总体布局可以5条 线来概括: 1、万国建筑博览群(在这条路上有中外建筑26幢形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2、 10车道的中山东一路贯通了四方的交通。3、外滩的绿化、城雕、喷泉。4、浦东新兴的陆家 嘴金融贸易区。5、外滩情人墙 建议你从南京路外滩起始,沿著外滩大楼向北走,至延安东路,穿越广东路地下人行道,然 後登上沿江观光台,至外滩公园,从北京东路地下通道返回外滩大楼一侧
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 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 点.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 希腊式,上段的钟楼则 为哥特式,有十层楼高, 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 钟制造,亚洲第一大钟。



交通银行大楼——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 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台湾银行大楼——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东立面配 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从而使其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东洋伦敦”之称的东风饭店。这些楼与楼 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使得外滩的建筑尤显和谐统一,建立一 种整体的美感。 麦加利银行大楼——玲珑别致。 友邦大厦——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二、海派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 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 建筑博览会”。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 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 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 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 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 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除了上述地处外滩的大厦外,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俄罗 斯总领事馆以及气象信号台与外滩的这些建筑浑然一体,勾勒出 了一幅完整的“万国建筑博览”的画卷。


外白渡桥——黄浦公园西侧,苏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上 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因它处于旧时 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 上海大厦——外白渡桥的北侧。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 构。 俄罗斯总领事馆——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
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 一楼”。 折中主义风格。 底段与上段均为 巴洛克式造型。




东洋伦敦——东风饭店,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 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三角形的电梯,西门子公司制造,距今已有90年 的历史。 有利大楼——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 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轴对称图形。 日清大楼—— “日犹式”,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假四层的哥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 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 户,一、二层是典型哥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文艺复兴式风格,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 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 强,近似巴洛克式。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失优雅。 招商局大楼——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
外滩近代建筑博览
上海外滩矗早期建筑的形式多为欧洲古典式、文艺复 兴式和中西结合式。到19 世纪末,在钢筋水泥框架上 发展起来的形式有意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艺复兴式和 集仿古典式。1927 年重建落成的江海关大楼,从早 期的古庙式,到19 世纪末期的西洋式建筑,直至今日 所见的巍峨雄峙、上有钟楼的英姿,乃为欧洲古典和 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外墙用金山石作墙面,东 部沿外滩高7 层用金山石砌筑,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 立克式柱廊。望去气魄伟岸,一扫中期西洋式的那种 接近庭院式建筑的格局。上海街面日新月异的建筑, 和街面上异彩纷呈的万国店面装饰,将与外滩的高楼 大厦万国建筑艺术风格契合得更紧密、更融洽、更和 谐。外滩将率领遍布上海的广大建筑群,形成一个欧 陆风格的远东大都市。
上海总会
文艺复兴式风格。 所谓文艺复兴式风格的特点 就是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匀、 对称。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 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 均匀而稳重。大楼的第三层 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 尼克立柱. 室内装修由日本设 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 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 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做 优秀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 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 预习
高一(7)班 张允达 11722号
பைடு நூலகம்
一、上海建筑风格
欧风东渐后的上海近代建筑
作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 滩可以作为一个代表。站在浦江 边上,从北到南举目望去矗立在 西面一字排开的高高低低、样式 各异的建筑物,也真如同参观世 界建筑博物馆,凡是形成风格的 异国建筑,都可在这里一睹风采。
2. 3.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 菜 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 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 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 嫁娶等异域风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