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 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理论假设,认为国际关系体系中存在着多种相互依存关系是其基本特征.代表作是美
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977)。
基本观点:1、
国际社会存在着多渠道联系,包括国家之间、跨政府和跨国家的关系,任何一种联系都加强相互依存,每
一种行为体都起着相应的作用。
2、国家间关系的议题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没有明确的先后次序排列,
军事安全问题不再始终居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的首位,世界问题不再有明显的高级政治、低级政治之分,
国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区别日益缩小。
3、在复合依存占优势的领域,如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军事力量的作
用减弱,但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保护他国免受侵略和威胁中,武力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
对于复合相互
依存的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外交的影响,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富于理想主义的看法,认为相互依存的
水平将日益提高,终将导致世界共同体的出现、世界国家的形成。
另一种是现实主义的看法,认为相互依
存不能改变各国追逐权力和国家利益的本质,相互依存越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越多,管理和控制手段跟不
上,可能增加利害关系冲突、摩擦,发生动荡,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
还是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
复合相互依存模式的缺陷在于:1、复合相互依存在分析国际关系时仍未能提供
真知灼见。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复合相互依存针对的是世界的总体剖析,而现实主义的权力与相互依存的
分析针对两个国家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应用氛围划分也不能成立。
2、复合相互依存模式的三个特征不仅没有
介绍清楚复合相互依存与一般相互依存的经济、生态相互依存有何区别,而且三个特征之间的逻辑联系也
有问题。
3、复合相互依存模式本身似乎超出了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
两枝世界政治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美
国乔治。
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
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基本矛盾。
冷战结束使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
枝格局”即“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
但罗斯诺认为,两
者并非平分秋色,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在国际政治中的支配地位日趋
削弱,而强调全球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国际体系”的地位却日益凸显。
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
的洞见和系统的论证,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
美中不足的是,善于发明新名词的罗斯诺
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权威领域”)容易让人产生迷惑。
另外,
罗斯诺所指的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
模式。
地缘经济学Geo-economics
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主要代表人
物是前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经济学项目主任爱德华。
卢特沃克。
地缘经济学理论的要
义在于,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重新组合,原先的地缘政治被地缘经济所取代,原先的军
事集团竞争
让位于经济集团竞争,当今国际关系的焦点是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实力竞赛,而不是两大阵营之间的
军事对抗。
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是:以日本为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半球经济区;
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
地缘经济学的内容是:1、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出现的
国家间的新的竞争关系;2、研究对象是,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而损害对方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竞争行
为;3、研究范围是经济战场,而不是军事战场。
地缘经济既是冷战后国家间进行交往的一种状态,也是一
种政策,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能力和意愿推行地缘经济政策。
地缘经济学的特点:1、地缘经济学的“地
缘”与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它指的是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作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
2、
从本质上讲,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
3、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
经济关系,而非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地缘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是
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
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从国际系统结构着手分析系统稳定、认为霸权结构是稳衡结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现实主义的一个
分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基欧汉为该理论奠定基础,克拉斯纳予以补充,
莫德尔斯基和吉尔平将该理论扩展到军事安全领域。
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
吉尔平的《世界政治
中的战争与变革》。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承认国际关系具有激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
家安全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
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
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稳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
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倒退。
简言
之,其主要观点是:1、霸权带来稳定说;2、霸主自我牺牲说;3、霸权必衰说;4、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
说。
霸权稳定论的两个重要假设:一是霸权国为稳定的自由贸易体系提供领导角色;二是虽然主导国家获益,
但小国也获益,国际公益使小国能获取更多好处。
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
其目的主
要是为美国的饿霸权主义辩护,鼓吹美国重振霸权国威力。
霸权Hegemony
该词来自于希腊语Hegemonia,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
意志的政策。
基欧汉将霸权定义为,一个单一的支配的世界的力量,确切的说,霸权指一国有足够的军事
和经济力量,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的运作。
在经
济领域里,霸权意味着对物质资源的控制。
吉尔平也认为霸权就是一个单一强国控制和支配着国际体系内
的弱国家,但这种控制只是相对控制。
所以霸权意味着一个单一的具有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国
家支配着国际体系。
霸权的实力主要来源于两种资源:其一是有形资源,如国内生产总值、石油进口依赖
性的大小等;其二是无形资源,如一国对于自己国力和货币的自信程度,而经济力量是霸权实力的最基本
源泉。
霸权会经历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四个阶段,这都与实力有关。
霸权周期理论/霸权更替学说Hegemonic cycle (秦亚青写)
讨论霸权系统更替和霸权国兴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代表作有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
吉尔平的《世
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和美国历史学家保罗。
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
属于现实主义范畴。
该理论认为,
霸权系统由于系统中主要单位权力增长的差异,系统中权力开始重新分配,因而导致系统失衡并逐渐造成
系统性危机。
霸权国本身也经历了兴起-成熟-衰弱的过程。
大国间的不平衡发展是霸权更替的根本原因。
当系统结构真实反映大国间相对权力地位,尤其是霸权国和其他大国相对权力地位时,当各大国均认为改
变现有系统会失大于得时,霸权系统呈均衡状态,但是霸权国对维护现有系统有着最大的国际责任,要制
定国际规则、向国际社会提供诸如军事安全和经济秩序等公共物资,加之本身存在的报酬递减现象,因而
其消耗总是大于资源。
久而久之,所谓“帝国战线”过长的现象使霸权国的国际承诺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差
距越来越大,经济力量越来越弱,综合国力日益衰退。
同时,其他大国可以利用霸权系统稳定的有利条件,
寻求自身发展。
结果使系统中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现有霸权系统已不能反映其霸权地位,最后可能
通过霸权战争,即世界大战,才能真正解决系统变革和霸权更替问题。
该理论的主要学者认为新的霸权国
往往不是旧霸权系统的挑战国,而是旧霸权过的同盟国。
同时,衰弱时期的霸权国可以二次振兴,成为新
一轮的霸权国。
该学说把国际系统中的霸权更替看成历史的必然,把国际系统的不稳定状态和世界性战争
归结于霸权国的衰退,其研究范围基本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系统,这就使其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