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污染防治方案

大气污染防治方案

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W-1B地块建设工地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单位: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编号:编制人员:龚震编制日期:2018年6月目录一、编制目的 (1)二、编制依据 (1)三、工程概况 (1)3.1 工程性质 (1)3.2 工程简况 (1)3.2.1工程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1)3.2.2建筑简况 (1)3.2.3结构简况 (2)3.2.4周边环境情况 (2)四、大气污染防治目标 (3)五、现场污染源及控制要点 (3)六、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3)6.1组织保证措施 (4)6.2现场治理措施 (5)6.2其他治理措施 (8)一、编制目的由于本工程地处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地带,按照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加强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的若干要求,进一步有效做好施工现场扬尘控制工作,努力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特制订本方案。

二、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文明施工规范》(DGJ08-2102-2012)《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徐建安质监[2013]号《徐汇区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控制若干管理规定》沪建质安[2018]第151号《2018年建设工地大气污染防治方案》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质量保证手册》、《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汇编》2017(A)版。

三、工程概况3.1 工程性质工程名称: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W-1B地块项目建设单位:上海龙华航空发展建设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上海市工程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单位: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3.2 工程简况3.2.1工程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W-1B地块项目位于徐汇区,场地东侧为云锦路、南侧为龙耀路、西侧为规划丰谷路,北侧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项目地块。

场地东侧云锦路下有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二期区间隧道,最近处距离小于50m。

3.2.2建筑简况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W-1B地块工程基地面积19790㎡,总建筑面积194485.5㎡。

超高层塔楼外形趋近于五边形,塔楼总楼层为52层。

塔楼主要用途分为航空服务管理办公楼层与航空维修培训两部分,1~4层为大堂和宴会会议等多功能中心,5~10、12~20、22~36层为国内外航空办事处,37层设有避难层,38~52层为航空培训中心及高级酒店。

副楼形状近似于L形3层单体,外围建筑高度为16.300m(屋面),中间局部挑高屋面标高为19.350m。

屋面层有RF1~RF3。

地上3层起为结构标准层,1F层高7.0m,2F层高5.0m,3~37F层高为4.3m(其中结构11F、21F、37F层高4.29m),38~48F层高为4.07m,49~51F层高为5.0m,RF1层高6.65m,RF2层高3.95m,RF2层高2.45m。

本工程采用吴淞高程系统。

建筑室内标高±0.000相当于吴淞高程+5.200m,基地周边道路绝对标高4.50~4.80m,室内外高差100mm。

3.2.3结构简况本工程高层塔楼为航空服务管理办公与航空维修培训用房,结构高度236.59m,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

附属副楼为多功能中心与会议中心,结构高度16m,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地下室为地下3层结构。

核心筒剪力墙内设有23根型钢柱,剪力墙上的连梁中间位置设有25厚的钢板,并伸入两侧墙内700。

核心筒外围钢结构主要有22根型钢柱和型钢梁、压型钢板楼板组成。

塔楼37层为避难层(+158.080m标高)设有二榀空腹桁架。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塔楼为一级,副楼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结构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3.2.4周边环境情况基坑东侧紧邻已建成的地铁11号线云锦路站~龙耀路站区间隧道。

W-1B 基坑距离区间隧道距离约42.5~45.2m,隧道顶面埋深9.9~12.8m。

该段区间隧道埋深由云锦路站出发逐渐加深。

W-1B基坑东侧云锦路下建有一条与基坑边垂直的过街顶管通道,基坑距顶管最近距离约27.6m,顶管截面6.9×4.2m,顶面埋深3.0m。

基坑南侧龙耀路下埋有龙耀路过江隧道的出入口段,W-1B地块基坑边距隧道的最近距离约42.2m。

隧道结构为两孔矩形断面,地面埋深约1~2m。

基坑西侧为规划丰谷路。

目前为待建场地,尚未施工。

W-1B地块基坑北侧为W-1A地块基坑,两地块地下室相互连通,基坑施工期间设置临时分隔地墙。

四、大气污染防治目标1、施工扬尘污染控制达标;2、无市民重大投诉;3、无因施工扬尘控制不善造成的上级处罚和通报批评;4、上级部门检查验收达标;5、确保达到上海市文明工地标准要求。

五、现场污染源及控制要点施工主要大气污染发生源的确定:土方施工产生的扬尘、裸露场地产生的扬尘、易散落、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运输存放引起的扬尘、车辆在临时道路上行驶产生的扬尘、建筑垃圾的产生、存放、运输产生的扬尘。

控制要点:1、项目部控制大气污染的管理制度健全和落实,关键在于落实。

2、控制大气污染的经费落实,专款专用,及时划拨使用。

3、工地清扫出的建筑垃圾按规范要求进行清运和堆放。

4、土方车进出工地时,将车辆的槽帮和车轮冲洗干净,做好遮蔽清洁工作。

5、施工现场内堆放的水泥、灰土、砂石等易产生尘埃的物料,采取围栏、遮盖等防尘措施。

5、工地上木工机械等易产生粉尘的设备安置在相对封闭的操作棚内,产生的木屑、废料等应及时得到清理。

6、工地在清扫时,有洒水或其它防尘、吸尘措施。

7、拆除建筑物、构筑物时,应采取隔离、洒水、设备上设置专门降尘或吸尘等措施,并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废弃物清理完毕。

建筑物施工垃圾的清运必须采用相应的容器或管道运输,严禁凌空抛掷。

六、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施工现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建设工地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六必须、六不准”,即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湿法作业、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不准现场堆放未覆盖的裸土,确保施工现场大气污染总体受控。

6.1组织保证措施项目部建立施工现场大气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和领导机构,并制定污染控制管理责任制度。

明确项目经理为现场扬尘控制管理第一负责人,安排专人每天定时查看“上海扬尘”app,遇到扬尘数据超标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当日2次及以上15分钟均值超过2.0mg/m3,或7次及以上15分钟均值超过1.0mg/m3的,视为当日扬尘在线监测数据超标)1、项目经理负责对施工全过程管控,从源头做好施工扬尘整治工作,主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方案的编制,对扬尘专项治理的人、机、材、设备等作统一安排和部署。

2、项目副经理负责对本方案的检查、监督及评价。

对违法违规、不符合要求的扬尘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必须按照规定,落实好裸土覆盖、硬化道路、冲洗车辆、洒水降尘、工地绿化5个100%必须达标的要求;必须有专门机构,指派专人负责,每天对施工现场扬尘整治工作进行检查并记录,使工地扬尘整治工作步入常规化和规范化管理。

3、技术员:负责对大气污染治理专项方案的整理与编制工作,对现场扬尘管理做好技术策划与过程督促落实。

4、安全员:负责每天检查扬尘治理落实及实施情况并作好记录。

5、施工员:负责对路面保洁人员的监督,负责对路面、加工棚、水沟、机械挖土进行覆盖。

6、材料员:负责对项目针对扬尘整治的材料采购。

7、综合办:负责保洁队伍的组织与管理,落实相关防尘工具管理,组织现场日常保洁人员工作。

6.2现场治理措施(一)设置施工围档施工现场围档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符合规定强度的硬质材料,基础牢固,表面平整和清洁。

2)施工现场的围档高度不低于2.5米。

3)施工现场主要出入口的围档大门符合有关规定。

本工程施工区域红线内围档采用砖砌围档,高2.5m,墙厚240mm,设置于厚200mm素混凝土和厚300mm砌块基础上,场地东侧目前采用塑料板材作为临时围挡。

墙柱和基础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砖砌墙体和裙基所用砌筑和墙面抹平砂浆使用商品预拌砂浆。

该结构简洁、安装使用方便,感观大方,质量安全可靠,可反复使用。

(二)作业场地、施工便道硬化处理1、施工现场应平面布置要求做好主要道路、材料堆场、生活办公区域铺设混凝土路面工作,实行场地的硬化或绿化处理,确保无一处露土现象,以达到防尘控制要求。

2、工程每个区的进出口、场内施工便道和建筑材料堆放地进行硬化处理,浇筑混凝土。

安排专人经常清洁、洒水降尘。

3、在施工场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工地出入口配置高压冲洗用水和设备,运输车辆带泥轮胎、箱体经高压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工地;并且在工地大门处安装监控探头,以实时监控车辆的装运和清洗过程。

同时,工地门卫必须对进出的渣土车辆进行登记备案,严禁渣土车辆从未装监控探头的工地大门进出。

(三)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安排多名专职道路保洁人员(佩戴标识)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2~3次的清扫,清扫前对路面进行洒水,配备专用洒水,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防治现场尘土被大风吹起及施工车辆行驶时带起的尘土。

在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边、生活区域内场地适当位置安装一些水龙头,使洒水皮管、洒水车能就近使用,便于操作。

同时对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粉尘经分类袋装后及时地投放到指定的地点。

(四)混凝土破碎、拆除扬尘污染的控制进行围檩、支撑破碎拆除时,采取遮挡、洒水、喷雾等降尘措施,有效控制施工扬尘。

对正在施工的现场周围采用临时遮挡,在施工机械上安装喷雾式降尘装置,凿除破碎混凝土块时应时时喷洒水,使产生的灰尘不到处飘散。

清理、堆放以及运输处置时也应当做好遮挡和洒水降尘工作,使污染降到最低。

(五)运输车辆扬尘污染的控制把建筑垃圾、渣土运输处置委托给有建筑垃圾经营服务资格的企业运输处置。

运输建筑材料、垃圾和泥土等的车辆,在驶入施工现场后要低速行驶,避免车速过快导致现场尘土飞扬;在驶出建设施工现场之前,要加强防尘冲洗、遮蔽、清洁等工作,防止建筑垃圾、泥土的散落,污染道路和周边环境。

冲洗车辆产生的泥浆水应通过三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人城市公共管网。

沉淀池派专人定期进行清理,一般为2~3天清理一次。

(六)土方施工、堆放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架空层基础土方开挖、回填施工中,主要采取淋水、降尘和防止车辆泥土外泄等措施。

当雨天开挖、基坑回填时,应在施工临时通道上铺设麻袋。

严格按挖土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挖土流程,堆土位置及车辆出入口线路进行指挥。

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车况检查,指派专人随机跟车监督,保证按规定线路行运,严禁偷倒、乱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