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丞相

中国古代的丞相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宰相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相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天下的长治久安。

从历史发展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事弱。

围绕着如何发挥宰相的功能同时制约宰相的权力这一问题,历史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几废几兴。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统称为宰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

国家出现,封建君主制形成,宰相的出现则紧随其后。

关于宰相的职责,西汉名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相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满足了最高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但统治者独裁统治又决定了宰相制度的复杂性。

一、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多种多样,名目繁多。

商称巫史,西周春秋称公卿,战国以后就称宰相了。

宰相一词最早出现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先秦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对相有不同的称呼。

如楚称令尹,晋国称正卿,宋国称大尹,其它国家则称为相国或丞相。

西周开国丞相姜太公,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都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宰相。

另外,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例子。

秦统一六国之后正式创立了宰相制度。

秦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官位最高,尊称相国,通称宰相。

秦朝的宰相制度基本可以看作是一相制。

汉沿袭秦制,但汉武帝以后相位虽尊,权力却逐渐变小。

例如霍光以大将军大司马领录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力远在丞相之上。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为三公,亦称三司,三者都是宰相。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属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的宰相府了。

宰相权力的削减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三国时期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权力过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机构,另设以中书监、中书令为首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而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丞相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实际上,董卓、曹操是自立为相,他们的实权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皇帝。

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力日大,又射以侍中为首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

这样就形成了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隋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在其下设六部。

唐朝沿隋制,但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

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

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残肢证书”之类的名义执掌朝政,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代宰相简称“同平章事”,副宰相称作“参知政事”。

宰相一般加封为大学士,如资政殿大学士等,又通常加宰相太师衔,像王安石、蔡京都被称为太师,宋代又设枢秘院掌武事,其长官称枢密使。

元朝为中书令,明废丞相设内阁,其首辅与丞相相当,清沿明制,但无首辅制度,由辅臣或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但到雍正时设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实权了
二、历史上三类宰相
一、遇到明主的贤相
这类宰相的代表人物是诸葛亮,而其主刘备也是少有的能礼贤下士,很好处理君臣关系的君王之一。

杜甫的《蜀相》很好的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表现了诸葛亮作为蜀汉贤相的人生的三
个关键词:智慧、忠心、遗憾。

首先,诸葛亮智慧超群。

“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并且心中早有“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蜀国建立计划。

第二,诸葛亮忠心耿耿。

“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在势单力薄、连固定根据地都没有的情况下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

诸葛亮没有嫌弃刘备势力的薄弱,一直忠心耿耿辅佐刘备。

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

在刘备去世之后,刘禅是个抚不起的刘阿斗,但诸葛亮从未想过取而代之。

第三,诸葛亮至死都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使命,其结局令人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旨在复兴汉室,完成刘备遗命。

直至最后五十四岁病逝五丈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伴君如伴虎,最难做的宰相
萧何是这类宰相的代表之一。

萧何的功劳可以从刘邦的评价中看出来:“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

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

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

萧何是汉朝的第一开国功臣,颇有政治家,治国者的风度。

但萧何晚年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不惜自污名节。

刘邦对萧何的猜疑,及萧何所作的一系列消除刘邦疑虑的举动很好地反映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同时亦预示着汉朝及以后宰相的悲剧命运。

三、位高权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宰相
这类宰相在王朝没落,或者幼年皇帝上台的时候层出不群,代表人物有秦二世时的赵高。

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

为了探大臣们的底,赵高指鹿为马,在朝堂让公然挑衅秦二世。

之后,他逼迫二世自杀,另立子婴。

三、宰相制度演变的规律和认识
1、宰相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终。

总的来说,在古代中国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权力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多相制。

秦朝大体为一相制,隋唐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甚至有七八个宰相共同议政的局面。

到宋代,多人居宰相一职,最多达10人以上。

多相共存较大程度制约了宰相的权力。

第二、频繁换相。

汉武帝在位换相十余次,武则天共用过七十多个宰相。

第三、相权的分割。

如唐宋三省制的建立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减弱了其对皇权的威胁。

第四、君臣关系日益森严。

在宋以前有皇帝与大臣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大臣在皇帝面前都得站着,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做,站都不行,得跪着说话。

2、相权从始至终都是服务于君权的。

宰相制度的兴废取决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体系、血缘宗族体制逐渐被官僚体制取代,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由于政务繁多,国君难以应付,宰相便应运而生。

然而专制主义下君权是中心,位高权重的宰相必然对皇权构成威胁,君王制约宰相也就不可避免。

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而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集中表现了在相对君主的义务。

绝对服从于君主,绝对服务于皇权而非人民,正是宰相悲哀的所在。

3、宰相在历史中的作用有双重性。

宰相既可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创造太平盛世,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甚至引发政治动乱。

前面提到的诸葛亮和萧何都可以算作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

而奸相的代表有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莆。

贤相、奸相的出现,一方面与皇帝的贤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像这本身品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的本质决定。

四、现代民主制度下的“宰相”。

在古代政治体制中,皇帝是国家第一人,宰相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现代的总理相当于古代的宰相。

但这仅是从身份相似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极不确切的说法。

从权力大小而言,现在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也就没有古代皇权第一,相权第二的概念了;从服务对象而言,古代宰相服务于君王,而总理则服务与人民;从工作形式而言,古代宰相所作的所有工作就是辅佐君王,在想工作的场所主要是君王身边。

而我们的总理更多的是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了解民情,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排忧解难。

总的来说,古代专制主义下的集权制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民主体制下的“宰相”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

民主代替专制,法治代替人治,是历史的必然。

在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法律赋予国家元首与行政首脑明确的权限和职责范围,他们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约束,他们必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古代君相相争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