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1新闻事业: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

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2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

3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是指从中国古代报刊出现到近代报刊产生之前的新闻事业。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也有“邸钞”、“朝报”、“阁钞”、“杂报”、“条报”、“除目”、“状”、“报状”、“京报”等别称。

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早期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符号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以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殷墟甲骨卜辞;情报信和“悬书”
二、古代早期传播载体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帛即绢绸;露布
1、先秦时依赖口头形式
2、汉代开始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汉武帝晋封萧庆是中国历史上以诏书形式向
民众发布官方新闻的最早记录。

)
3、汉代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第二节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初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闻多说战争功)
2、唐人的著作中,至今还没有发现“邸报”字样。

“邸报”是宋人对当时的“进
奏院状报”等古代报纸的称呼。

3、唐代报纸的特点:
不具备中央统一官报的性质;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4、我国早期报纸的形态
内容: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动。

发行:这些报状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它的主要读者是各地的藩镇长官。

版式:这些报状无报头、无固定名称,有的称为“进奏院状”,有的称为“邸吏状”,有的称为“报状”或“状报”等等。

不分栏,只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纪录。

新闻来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他们所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宋代邸报的改革
(一)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对官报的控制
2、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

(由中书、门下、尚书中的门下省领导)
3、加强编审,凡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均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编审。

4、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发报。

(二)、管理上——邸报的审查制度。

“定本”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三),内容上
(1)皇帝的诏书、命令
(2)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室的动态
(3)官吏的升黜、任免、赏罚之类的消息,数量最多
(4)臣僚的章奏疏表,篇幅最大
(5)战报
(6)刑罚
(7)封建王朝的法令、公报
二、邸报的印刷
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宋代邸报是否印刷,没有明确直接的记载。

三、简单的比较
首先,发行。

唐朝:进奏院发行
宋朝:“定本”制度由中央向地方统一发行
第二,读者。

唐朝:少数藩镇长官
宋朝: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第三,信息量,时效性。

宋比唐大、快
第四,宋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第五、宋代的报纸有可能是印刷。

四、宋代的小报与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1、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新闻与报纸的首次记载
2 小报的特点:P12
a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b小报是一种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的不定期发行的非官方报纸;
c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部门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专门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d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e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3 小报的内容:
a 朝廷动态报道,
b 官吏任免消息,
c 皇帝谕旨召令,
d 各种时事政治材料
4、小报内容上的特点:
a 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

b 所发表的多数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c 失实报道比较多。

5、小报受到欢迎的原因:
a它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

b它打破了封建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

6、关于小报:宋代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并非出自一家之手,而是人们对当时这一类型非官方报纸的通称。

7、官方对小报的查禁: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第四节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元代没有单独发行的官报。

2,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1)概念:小本是元代出现并在民间流行的以朝廷政事消息为主要内容的非官方报纸。

(2)元代的小本很可能是宋代小报的延续。

(3)小本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禁绝
二、明代的邸报抄传制度
(一)明代邸报的发布和抄传活动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二)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
1、常见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
2、主要内容:皇帝谕旨、皇帝起居、皇家消息、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军事信息、社会新闻、鼎甲单等
3、主要特点:基本每日发行、印刷与抄传并存、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三)、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1 出现:北京等地。

2 传播手段:手抄为主,少量印刷。

3 性质:仍然为封建的经济基础服务。

三、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清代的官方新闻传播制度
1 发行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 内容: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
3 别称:邸抄、阁抄、科抄、京报、朝报
4 特点:
a内容来自六科的上谕和章奏;
b每日发报;
c复制手段多样化;
d读者主要是上大夫知识分子
(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及其出版的小报:
1 发行机构:提塘报房
2 内容:诏旨、章奏、宫门抄、提塘报房工作者自行采集的消息。

3 官方对提塘小报的查禁:
原因:
a小报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官员得以逃避处罚。

b报道了失实消息。

c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三)清代的民间报房和京报:
1 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2 京报的内容:宫门抄、上谕、章奏(偶尔包括文选单、武选单等内容)
3 内容特点:全部来自内阁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

4 京报的读者:政府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后期:一般民众)
5,《京报》的发行:一般一日一出,有两日刊或多日刊。

6 京报的本质:官报的补充,为封建经济基础服务
(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
1 清代的地方新闻事业:省塘(翻抄京报)、地方民间报房。

2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

3 地方小报:随时出版,报道地方突发性的重大新闻
五、明清《京报》的结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