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1.中国新闻史人物篇第一章报业开端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章戊戌时期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唐才常P95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1897年到长沙,成为南学会的骨干,并主编《湘学新报》,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后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幼年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在英国海军大学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后升至改校总办。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痛心疾首,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思想界有较大反响。

后在维新派办报热潮下,创办《国闻报》,大力鼓吹变法维新。

提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后者尤为重要。

后来思想渐趋保守,潜心于翻译工作。

他反对辛亥革命,拥护复辟帝制,也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三章辛亥革命时期郑贯公(96论)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

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

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章太炎(96论)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于右任(96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中兴日报》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黄远生(01新传名)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邵漂萍(01新传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胡政之P1711889—1949,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上海《大共和国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1916年后任《大公报》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

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改会的唯一中国记者。

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接着又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成为报界名人。

张季鸾P1721888—1941,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

1913年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被捕。

后担任新记公司《大公报》总编辑,在新闻界享有盛名。

成舍我P209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

湖南人,曾在上海《民国日报》任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

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他重视报纸的特色,晚报标榜主张公正,消息准确;日报则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画报先以时事照片为主,后以美术作品为主。

还重视经营管理,吧印刷、发行、广告等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

第四章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

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徐宝璜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

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

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

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瞿秋白五四时期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

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第五章大革命时期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

于192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恽代英1895—1931,江苏武进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

“五四”后在武汉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赴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

他和萧楚女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既洋溢这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深受读者欢迎。

1926年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编《红旗》。

1930年5月被捕,1931年在南京被杀害。

萧楚女1897—1927,湖北汉阳人。

1920年参加利群书社,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赴上海,任《中国青年》编辑,主笔《新刊批评》专栏,发表许多文章,热情地鼓励青年要有“入世宏愿”,勇于变革现实。

1926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

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他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的醒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

曾先后在上海《时报》《申报》任职,与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先后兼任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新闻学教授。

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其中《中国报学史》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报学史》写于1925-1926,1927年出版。

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

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

P246第六章十年内战时期李求实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主编《少年先锋》,1927年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1929年任《上海报》主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