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代科举较唐之嬗变——以常科考试内容为中心关键词:选官制度科举制常科嬗变[摘要]:宋承唐制,但是宋代科举制在承袭唐代科举的基础上也作出了很多重大的变革。
这些变革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历史的潮流而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尤其是在宋代常科考试内容方面,主要在明经科和进士科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使之越来越关注现实、摒弃空谈,为国家造就更多实用型人才。
其他科目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变化不大。
不过就总体趋势来说,宋代科举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最主要的一种选官制度。
它萌芽于南北朝后期,创始于隋,形成于唐,中经五代十国,完备于宋,凝定于元明,废除于清末,前后延续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举士制度。
1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其影响范围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
至今,也是史学界广泛关注、高度重视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但在仔细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后,还是存在一点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现有的研究中,对唐代科举制度和宋代科举制度分别进行研究的比较多,比如何忠礼先生写的《科举与宋代社会》,和陈飞先生写的《唐代试策考述》等等。
而将唐宋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较唐之嬗变的较少。
有如下数据作为参考:自科举制度废除至今百余年的时间里,有关科举的各类研究文章逾千篇,有关科举的通史及断代研究著述近70部,除去总论性的文章之外,专论隋唐科举的文章近400篇,宋近200篇。
总论唐宋者不足20篇。
2但由于宋代科举制较唐代的发展、变革至少有25个方面3的不同,本文篇幅有限,因此,笔者欲以科举制中常科考试内容的嬗变为切入点,在这里讨论宋代科举较唐之嬗变的问题。
本文还是立足于前人学者分别对唐代科举和宋代科举的研究之上,将双方进行认真、仔细的比较,说明两者的嬗变过程及原因。
不过在本文对宋代科举制的探讨中,由于宋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而基于科举史料、文献繁多的原因,本文中将对宋代科举制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北宋,一般不论及南宋。
但为了叙述方便,本文题目及文中往往统称为“唐宋”。
宋代大部分的政治制度都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发展、完善。
当然,作为政治制度中重要的选官制度也不例外。
“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
”4宋初的科举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的科举制,但是单就考试内容这一个方面来说,由唐到宋还是发生了很多方面的变革。
而在科目设置上,唐、宋两朝大体都分为三科,即常科、制科和武科。
本文主要选取其中的常科科目考试内容进行比对、分析。
常科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考试科目。
在唐代,常科是一种大的科目系统,“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而明经之列,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此岁举之常选也。
”5这些科目都是唐代常科的考试内容。
其中的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由于它们的覆盖面较广,包容面较大,能够吸收其他科目之长,并且应试人数也较1陈秀宏著:《唐宋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
2陈秀宏著:《唐宋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
3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废除殿试黜落制禁止结成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严格控制主考官的权利;废公卷及行卷;禁止公荐;登第即释褐授官;特奏名;扩大取士名额;糊名法;弥封制;誊录法;确立三岁一贡制;禁止举烛夜试;锁院制;锁厅制;教官试;换资试;召试;废除明经、诸科,独存进士科;进士科废除诗赋、改用经义、策、论取士;门第限制的松弛;以及力图以三舍生代替乡贡进士、进士试法律、别头试等。
4(元)脱脱等著:《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科目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56页。
5《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多,所以延续时间比较长,是常科的科目中最重要的三个科目。
所以在后面的论述中,笔者也将重点从这三个方面讲唐宋之发展变化进行比较和阐述。
另外还有像明字、明法、明算等科目,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并且是选拔专门性人才的科目,但在当时社会不太受到人们的重视。
另外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科目,并不经常举行,有史料可证:(宣宗大中十年)五月中书门下奏:据礼部贡院见置科目内,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道举、明算、明法、童子等九科,近年取人泛滥,曾无实艺可采,徒添入仕之门。
须议亲属,俾精事业。
6而且这些科目的考试内容在唐宋两朝中变化不大,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在分类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在后面的论述中会提到。
一、秀才。
秀才科在唐初地位最高,“谓秀才,上上等,正八品,已下递降一等,至中上等,从八品下。
明经降秀才三等。
明经、明法,甲等从九品上,乙等降一等。
”7但是秀才科要求也很高。
太宗贞观年间规定,凡是被推荐应试秀才科而未被选中的,其所在州的长官都要受到处分,如此一来,应秀才科的人数逐渐减少。
“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
”8后来明经、进士两科,则成为了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由于唐代在高宗永徽二年便废除了秀才科,所以到了宋代这一科目也没有再重新设立。
秀才科对科举的影响也就止于唐代高宗时期了。
二、明经。
明经科与进士、秀才科有一定的区别,明经科之下还包含了一些具体科目。
《新唐书·选举志》云: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
也就是说,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合起来统称为明经。
那么明经的“经”指的就是儒家经典,因此明经主要是通过考试儒家经典来选拔其人才的。
9明经科考试的范围如下: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
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径各一。
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
《孝经》、《论语》皆兼通之。
10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在唐代也有不同的发展变革。
《封氏见闻录》卷三“贡举”载:“国初,明经取通两经,先帖文,乃按章疏试罢策十道。
”《新唐书·选举志》云:“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
”由此可见,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就是帖经、问义和答策。
当然这里列举的只是唐代明经科考试内容的一个阶段表现,它的发展过程是:唐初试策,永隆二年(681),加试帖经,玄宗天宝年间(742-756)规定先试帖经、次试经义,最后试策。
而发展到宋代时,“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考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
凡明法,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11由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宋初的贡举科目设置与唐代大部分相同。
其中《九经》指《易》、《书》、《诗》、《左传》、《礼记》、《周礼》、《考经》、《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开元礼》指唐开元中萧嵩等人奉诏所撰之书;《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传》指《左传》、《谷梁》、6《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条例三》。
7《唐六典》卷三“吏部郎中员外郎”条载。
8《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9陈飞著:《唐代试策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页。
10《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11《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科目上》,第2257页。
《公羊》。
凡诗一经者则称学究,其中又分《毛诗》、《周易》、《尚书》三科。
12这些科目内容大致与唐代是相似的、基本无变化。
但是对于明经科在宋代则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前面在介绍唐代的明经科时说到它的重要性是很大的,并且唐代的明经科不是指一个单独的科目,而是对于经义取士的科目的总称。
如五经、三经、一经等等。
但是到了宋代,如《宋史》中所记载的,对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等科目都列举了考试范围,却对明经没有作任何解释。
并且在考证了其他文献后也是如此。
因此,在宋初实际上并没有设置明经科。
但在后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六,嘉佑二年十二月戊申条记载:“又别置明经科,其试法:凡明两经或三经、五经者,各问墨义大义十条,两经通八,三经通六,五经通五为合格,兼问《论语》、《考经》十条,策三条,分八场,出身与进士等。
”据此可知,明经科是在嘉佑二年才下诏设置的。
而后在王安石变法中又废除了明经科,所以该科的存在只有十余年。
另外,在史料中提到的学究科,由唐代到宋代也发生了改变。
唐代学究科是列于明经科之下的一个科目,它的考试内容分为《毛诗》、《尚书》、《周易》三科。
而到了宋代开宝七年(974)二月,朝廷下诏:“学究举人所习《诗》、《书》并《易》为一科,及第选叙与《三礼》、《三传》同例。
”13这样一来就将原本学究所包含的三个科目合并为了一科,统称学究。
到了太平兴国四年(979)十一月,“诏以明法科于诸书中所业非广,遂废之;学究并通三经,谅难精至,乃分为三科,仍兼习法令。
”14也就是说因为明法科内容较少,于是废除了明法科,然后又由于学究一科的内容太广博、太精细,又将它分为三科,并且将明法科所习律令加入了学究科。
三、进士。
在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变化分为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唐初进士科以试策为主。
《避暑录话》卷三云:“唐初以明经、进士二科取士,初不甚相远,皆帖经文而试时务策,但明经贴文,而后问大义;进士所主在策,道数加于明经,以帖经副之尔。
”由此可知,在唐初进士科的考试是以时务策为主的,而这一时期又正好沿袭了隋朝以来的“文用骈体,重典故,讲词华,辞藻华丽,言之无物”之遗风,所以主要考察的是策文的文笔、词华,而不是文章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唐高宗至玄宗前期,“调露二年(680)四月:考功员外郎刘思立‘以进士惟试时务策,恐复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
’”15后来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进士科帖经、试杂文、对策的三场试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个阶段是天宝至贞元年间,进士科从以文取士发展到以诗赋取士。
《登科记考》卷二(永隆二年辛已八月)引高宗《严考试明经进士记》云:“进士试杂文两首。
”下注云:“按杂文两首。
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第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
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季。
”也就是说进士科目正式确立以诗赋作为取士标准。
最后一个阶段是贞元以后又演变为诗赋文章并存的取士标准了。
而到了宋代,进士科目的考试内容对比唐代更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宋代,进士科是科举考试、选官制度的核心,“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