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宋朝的科举制度

(完整版)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
一、发展背景: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上,宋元朝又根据自身朝代的实际情况,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科举的种类
宋朝的科举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制举,由天子直接考选。

二为常贡,由州县贡人礼部考选。

三为学选,由三舍选充。

三、考试内容的分类
常科和制科。

常科指常设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诸科。

制科为非常设科目,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并亲自主持的特种考试,选拔特殊人才。

文科和武科。

武科的考试内容为先骑射后策问,,其中策问决定去留,弓马区分高低。

成人科和童子科。

童子科规定,凡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少年儿童,由州官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中试着赐进士出身或同学究出身。

四、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唐朝的变化和发展
1、扩大科举名额
(1)唐朝进士科,每榜入取人数很少。

但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张,每榜人数多达百人。

(2)宋朝科举除照例录取之外,还增设了特奏名(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身)。

(3)在扩张名额的同时,又提高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

及第后可直接做官,不需要像唐朝那样还必须通过吏部考试。

2、确定“三年一贡举”
宋朝科举考试时间,最初没有明确的规定。

后来,宋英宗平治三年,确定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

3、殿试成为定制
殿试始于唐朝,但是没有成为制度。

为了录取的公平,宋代形成了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宋真宗时,分为五等,第一、二等为及第,三等为出身,四、武等为同出身。

宋神宗时,第一、二等为赐进士及第,三等为赐进士出身,四等为赐同进士出身,五等为赐同学究出身。

南宋时变成,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南宋的殿试影响了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

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为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制度,内容如下:
建立别头试。

采用糊名制。

创立眷录制。

五、宋朝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使学校教育受到冷落。

统治者只重视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了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完全割裂。

2、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不尚实才,不务实学,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