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范文第一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第二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三篇: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四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五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更多相关范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xx-05-30 作者::化成天下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考上的叫“举人”。
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
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
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八股文对字数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格式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三、各朝代情况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
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
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
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明清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正式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
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
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
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
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
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
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
第一名叫做会元。
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
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
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
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 1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
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
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
(连中三元)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
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
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
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
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
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
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
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
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
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
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
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
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宋朝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
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
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
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
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
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
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
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
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
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
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
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这样的人叫作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
有制举和武举。
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
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
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
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
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
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