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科举制度之背景

宋代科举制度之背景


2.提拔寒門出身之才智之士 唐代「重關節,重系望」,寒門弟子 難有飛黃騰達成就,故宋代的考試制度 提拔寒門出身之才智之士,以成功做官 的榮華富貴作鉺誘,鼓勵士人考科舉, 以打擊高門世族。如:歐陽修、范仲淹 都是寒門出身,都有所成就。新的考試 制度重視考試要公平,不可循私,是其 成功之處。
3.需網羅人才以謀長治久安
連中三元
• 州縣第一名稱「解元」,眷試第一名稱
「省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及第」。 • 「連中三元」遂成為士子的最高目標。
2.學選
如唐之生徒,實行太學三舍法 取士,僅在北宋哲宗(1099)至徽宗 (1121)年間施行了二十二年。當時 新黨當國,務使人才全由學校出身, 故停辦常科,專由「三舍法」升貢。
3.貢舉 (常科)
仿唐之鄉貢,考試由中央禮部主持,起初 每年舉行一次,仁宗時改為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次,神 宗時仿周制三年大比的遺制,再改為三年 舉行一次,此後乃成定制。 →什麼是三年大比?
殿試是由天子另派大員在殿廷為進士 的復試,或由天子親自主持。殿試及第者, 不用經吏部再試,即由政府授以官職。殿 試只定名次,不再淘汰。這可見宋代皇帝 的確很重視考試制度,特重科舉。 • 殿試第一名「狀元及第」,第二名 「榜眼」,第三名「探花」。落第者可復 試一次。 • 起初「殿試皆有黜落」,後來仁宗時 「廷試始免黜落」。
宋代科舉制度之背景
唐晚年時,藩鎮割據,仕途由武人 壟斷,文人不及武人之勢力,考試 制度難有發展。故此,宋代各皇帝 都大力提倡科舉,科舉才恢復起來。 主特重科舉之原因有三→
主特重科舉之原因
1.革除五代武人專擅之弊 五代時,藩鎮割據,禁軍跋扈, 故宋代時則主要消除藩鎮、禁軍之流 毒,即防止武人掌握政權。宋太祖行 重文輕武政策,以革除五代武人專擅 之弊,故宋代君主獎掖文臣,特重科 舉。
革科舉考試,定為三場:先策,次論,後 詩賦。至神宗時,王安石改革考試新法: 廢除明經諸科增加進士名額。以後,考三 場或四場數不定,考試內容不斷變化。
• 但在太祖開寶年間,落第的舉人常常訟考試
不公,於是由天子另派大員在殿廷覆試一次, 或由天子親自主持覆試,是為「殿試」,作 為最後的決定。
• 第三階段:殿試
第二階段:省試(春試)

「秋試」合格之貢士,由州政府送至京師,在冬天向禮 部報到,再參加次年春天由禮部主持之考試,稱為「省試」 (又稱「春試」)。省試由重帝親自挑選主持者,多由六 部尚書、翰林學士委任。第一名稱「省元」,及格者稱為 「進士」,列名放榜於中書省,再參加考試。

• 宋代考試之場數不定,仁宗時,范仲淹改
4.武舉 宋初為非常制,到神宗時,令武舉 人與文舉人同試。 5.童子舉 宋襲唐制而來,但罷置不定。
宋代科舉制度之入仕程序
皇帝—殿試(官員) ↑ 禮部---省試(進士) ↑ 州—秋試(貢士/舉人)
第一階段:秋試 由州縣將應試士子保送至本路考試官, 由州的通判主持進士科考試,由州的參 軍主持其他科目考試。 秋試於秋季八月先考選一次,謂之 「秋試」 (或稱「州試」、「 發解」) 。 合格的士子稱「貢士」(或稱「舉人」), 第一名稱「解元」。
中國在五代十國分裂了五十多 年,雖宋已統一,但內政未穩,外 患有契丹、西面的西夏、吐蕃。所 以,由於北宋外患嚴重,內政疲弱, 故需網羅人才以謀長治久安。宋君 主沿襲唐的考試制度,重視科舉制。
宋代科舉制度之取士途徑
1.制舉(特科) 由皇帝臨時下詔徵求特殊人才, 不常舉行,也無一定程序,應考者不 必由州縣保送。應考者自由應詔對策, 被皇帝取錄後即授予官職。
什麼是三年大比?
• 宋初的貢舉為一年一次,太祖在位16年
共15舉;及後因太宗要親征北漢(今太 原一帶),故第二年春天的省試只好暫停, 從此貢舉便2-3年一次,太宗在位21 年共8舉;真宗在位24年共9舉;仁宗 在位40年共13舉;此時已穩含了平均 三年一舉的定律。至英宗即位,詔禮部三 年一舉,從此實行「三年大比」之定制。
貢舉科目有「進士」、「九經」、「五經」、「通 禮」、「三史」、「三禮」、「三傳」、「學 究」、「明經」、「明法」諸科。此諸科中以 「明經」、「進士」二科為最普遍,尤以「進士」 一科得人最盛。宋之科舉,以貢舉最盛,故言宋 之科舉主要指貢舉。 《宋史‧選舉志》載:「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 莫重於進士制科……三百餘年﹐元臣碩輔﹐鴻博 之儒﹐清疆之吏﹐皆自此出﹐得人為最盛焉。」 宋之科舉,以貢舉最盛,故言宋之科舉主要指貢 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