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生病虫害

花生病虫害

建议增加:1、花生茎腐病2、花生叶斑病细分为网斑病、黑斑病、焦斑病等。

还有疮痂病近年流行。

3、花生烂果4、虫害增加金针虫、地老虎等。

5、苗前和苗后除草剂品种、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查找过程中再根据情况增加一些内容。

花生常见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花生是黑山县种植面积比较大的经济作物,因连年重迎茬种植,花生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叶斑病、茎腐病、果腐病、病毒病,虫害主要有蛴螬、蚜虫、棉铃虫等害虫,为保证花生生产的顺利进行,做好花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花生病害一、花生根腐病1.症状:俗称“鼠尾”,烂根。

各生育期均可发病。

但春播花生主要发生在7月上旬之前。

出苗前受害,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不出苗;幼苗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成株受害,主根根茎上出现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根部腐烂易剥落,没侧根或很少,形似鼠尾,地上植株矮小,叶片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

2.传播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粪肥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借雨水、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3.防治方法(1)做好种子处理。

用于播种的种子要贮藏好。

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

多菌灵可湿粉剂800倍液浸种,并且密封24小时再播种。

(2)及时施药预防控制。

一旦发现田间病株,随即采用喷雾的办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以免感染周围的健康植株。

用40%三唑酮和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

与植物生长营养液混合配制,隔7-15天喷洒1次,连喷2次,交替施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花生根腐病。

二、花生叶斑病1.症状花生叶斑病以黑斑病和褐斑病为主,两种病害均以危害叶片为主。

花生发病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症状,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早期均产生褐色的小点,逐渐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褐斑病病斑较大,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而黑斑病病斑较小,颜色较褐斑病浅,边缘整齐,没有明显的晕圈。

天气潮湿或长期阴雨,病斑可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焦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如果发生在叶柄、茎干或果针上,轻则产生椭圆形黑褐色或褐色病斑,重则整个茎干或果针变黑枯死,使花生产量大幅度下降。

2.发生规律:这两种病菌都以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的茎叶上越冬,次年春季遇适宜的条件,越冬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花生植株上,萌发芽管,直接侵入叶片表皮或从气孔侵入,以后病菌不断生长发育,形成子座,重新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发展蔓延。

花生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

两种病害的发病高峰期均在花生收获前20-30天。

3.防治方法:(1)种子灭菌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喷施用药发病初期喷洒: 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药时宜加人0.2%洗衣粉做展着剂,间隔15-20天一次,连防2-3次。

三、花生根结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

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

花生根结线虫病是花生的重要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达70~80%,甚至无收。

1.症状: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凡是花生能入土的部分(根、荚果等)都能受线虫为害,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使根尖膨大变成纺缍形或不规则的虫瘿,表面粗糙,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经过多次再侵染,形成“须根团”并有腥臭味。

花生受害后,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机能受阻,且根瘤减少,茎叶变黄,开花推迟,结荚很少,到7~8月雨季来临时,病株由黄变绿,但仍较健株矮小,病株结果少而秕,此外在根颈、果柄和果壳上有时也能形成根结。

虫瘿是识别此病的重要依据。

2.发病条件:1.土温:土温11~12℃时卵开始孵化,15℃时幼虫破壳孵出。

幼虫发育适温25~28℃。

2.土壤湿度:一般干旱年份病重,多雨年份病轻。

幼虫侵入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70%。

线虫可因土壤湿度变化而上下移动。

3.土质通气良好质地疏松的沙壤土或沙土病重,尤其肥力低的山岗薄发病重。

低洼、返碱和粘性土壤发病轻或不发病。

4.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病轻。

3.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抗病力。

轮作倒茬,与不感病的禾本科作物玉米、谷子、小麦及薯类实行轮作,可大量减少土壤内虫口密度,深刨病根,进行晒根;收获时,将带有虫瘿的植株根部集中杀死虫瘿,减少扩散传播。

(2)加强检疫。

不从病区调种,必要调种时,可在原产地剥壳后再调种。

(3)药剂防治。

每亩用80%二溴氯丙烷乳剂3千克,60%的二溴乙烷乳剂4-5千克处理土壤。

方法是春耕时顺犁沟均匀施入,并立即覆土,以免挥发,降低药效;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播种同时穴施每亩3千克左右;或用10%益舒宝颗粒剂和3%米乐尔颗粒每亩5千克左右,开沟条施;或用10%防线一号乳油每亩3千克左右加细土25千克制成毒土施入穴内,覆土后播种。

播种要分层播种,防止药害。

四、花生黄曲霉病1.症状:栽培措施不当,为黄曲霉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发病症状在收获后的花生仁上可以明显而直观地表现出来。

刚开始蔓延时,果仁呈褐色或黄褐色,有隆起的斑块儿。

在贮藏期,感染病菌的花生仁渐变为黄绿色,上面有大量的分生孢子病菌。

如果混杂在花生食品中,就成为直接的致癌菌。

受病菌感染果仁如果作为种子播下后,容易造成烂种和缺苗的现象。

2.发病规律: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许多类型土壤以及农作物残体中,黄曲霉菌的感染开始发生在田间,特别是在花生生长后期,如果遭遇干旱的天气,当土壤干旱导致花生荚果含水量降到30%时,代谢活动减弱,很容易受黄曲霉菌的感染。

收获前,黄曲霉菌感染源来自土壤,土壤中的黄曲霉菌可以直接侵染花生的荚果。

收获后,不及时晾晒,以及贮藏不当可以加重黄曲霉菌的感染和毒素污染,引起荚果的霉变,加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如果荚果破损,黄曲霉菌易从伤口处侵染,在贮藏过程中迅速繁殖。

如果花生收获过迟,感染黄曲霉病的机率增大。

3.防治方法:(1)改善花生地灌溉条件,及时灌溉。

特别在花生生育后期,花生荚果发育期间保障水分的供给,避免收获前干旱所造成的黄曲霉菌感染大量增加。

(2)除草不要伤害花生荚果。

在花生的盛花期,中耕除草培土时,不要伤及幼小荚果,尽量避免在结荚期和荚果充实期进行中耕除草,以免损伤荚果。

(3)防治地下害虫。

在种植过程中,适时防治蛴螬和根腐病,把病虫害对荚果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4)适时收获。

在花生成熟期,在遇干旱又缺少灌溉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提前收获,试验表明,如果在正常成熟期前两周收获,可以大大减少了黄曲霉菌的污染。

收获后及时晒干荚果,一定要将花生种子的含水量控制在8%以下,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种子感染环境中的黄曲霉菌。

五、花生病毒病1.症状:条纹病毒病分布最广。

患有条纹病毒病的植株在顶部表现出来,顶部嫩叶颜色浓淡相间斑驳,沿着侧脉有绿色条纹,植株稍矮化,叶片不明显变小。

花生矮化病毒病在植株顶端嫩叶上,出现明显的褪绿斑块儿,或者出现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叶片变窄小。

病株常中度矮化,荚果发育不良,形成小果和畸形果。

花生芽枯病毒病导致顶叶和生长点坏死,不能生长,植株明显矮化矮化。

2.发病规律:如果播种的种子带有病毒源,那么主要靠蚜虫传播。

一般花生苗期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易引起病害严重流行。

花生苗期降雨少、气候温和、干燥,容易导致蚜虫大发生,造成病害流行。

如果及时地预防蚜虫,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就比较轻。

3.防法方法:(1)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种播覆土后,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具有驱除蚜虫的效果,覆膜地块在苗期诱惑集中蚜虫的比例,比裸露的地块儿减少90%。

地膜覆盖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降低病毒病的危害。

如果用这种通过药剂处理的粉色地膜,可以预防杂草的生长。

还有驱避蚜虫的效果,应该大力提倡使用。

(2)清除感染源。

病毒病在同一地块容易相互传播。

因此,一旦发现病株,一定要急时拔除。

清除周围的杂草及其他蚜虫寄生的植物,减少侵染来源。

如果与玉米等高杆作物间作,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防治花生病毒病应该从防蚜虫入手,在花生的苗期,蚜虫就飞到花生上,吸取汁液传染病毒。

这时,我们用2.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或者用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花生园,可以有效控制花生病毒病的蔓延。

六、花生果腐病1.症状:轻的果壳内部发黑,果仁不明显,重的果壳内外发黑腐烂,果仁发污,失去光泽。

2.发生原因:有的是由生理性原因引起,有的是病原菌引起的。

主要原因有①虫蛀烂果:花生幼荚生长期,遭受蛴螬的危害,导致荚果腐烂。

②鼠害烂果:荚果从膨大到成熟发育期间,遭受田鼠危害后,病菌侵入而导致烂果。

③干旱烂果:花生饱果形成后,徒遇严重干旱,花生果柄逐渐老化,此后如遇到较大的降雨或灌水,病菌及水分乘虚侵入荚果,因果柄老化,荚果中的水分不能向上运输,致使饱果发生霉烂。

④涝害烂果:尤其是地膜覆盖花生,在荚果将要成熟时,徒遇大雨或灌水,未及时破膜,散墒不及时,而导致烂果。

⑤病菌侵染烂果:镰刀菌、子囊菌、腐霉菌、丝核菌,各种病菌的多次侵染是形成果腐病严重的主要原因。

⑥缺钙烂果:花生缺钙后,果壳薄、组织疏松,病菌和水分易侵入,造成烂果。

应合理配方施肥,因氮、钾对钙有拮抗作用,适量施硼、锌,促进钙素吸收,也就是说,偏施氮肥、过量施钾肥,而硼锌不足,会影响钙的吸收。

3.防治方法:(1)轮作倒茬。

(2)药剂拌种。

(3)防治地下害虫。

(4)平衡施肥,培育壮苗,增强花生抗病力。

(5)起垄种植,便于排灌。

(6)推广使用硼肥。

不仅可以减少秘果,增加双果,提高产量,还可以促进钙素的吸收。

对于缺钙地块,在施肥时,注意用过磷酸钙,不用磷酸二铵。

(7)合理灌排。

一般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要及时浇水,浇水以沟灌为宜,喷灌效果更好。

阴雨连绵时,要进行排水,保持田内无明水,增强植株和荚果的抗逆性能,降低烂果率。

药剂处理花生种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药土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成药0.15-0.25公斤(按有效成分计算为0.075-0.125公斤),将药粉与细干土2.5-5公斤混匀,配成药土。

花生种子先用水淘洗潮湿,然后再分层与药土拌和,要使每粒花生种子都均匀沾上药土,拌药土后可立即播种。

二、药液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花生种子用成药0.15-0.25公斤,加清水2公斤配成药液,用喷雾器分别喷洒在花生种子上,使每粒花生种子都均匀地沾上药液,晾干后即可播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