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菩萨蛮·书江西
造口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体会词表现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背诵。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词表现的意境。
课型:
学读课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读读——译译——说说——画画——背背。
2、教具:录音机、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指名说,师评点归纳:
词又叫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词牌名,句式长短不一,有的词可以分段,一段叫做一片或一阙。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两首词。
(板书:词二首)
二、出示学习方法。
这节课我们还是按照老方法来学习。
(边说边板书:读读—译译—说说-背背—画画)
画画我们就留待课后来完成。
三、学习《如梦令》。
(一)板书题目,介绍词人。
《如梦令》:作者是李清照。
她是宋代鼎鼎有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善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二)读读。
1、指名读。
下面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大家要认真地听,看看他读得怎样?
(评价鼓励)
2、师范读。
3、自由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把速度放慢一点,把握好节奏,注意强调重音。
4、生齐读。
(三)译译。
方法: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和参考资料去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把疑难的地方标出来。
(四)说说。
1、指名说句子的意思。
教师点拨归纳:昨夜窗外狂风大作,雨点疏狂。
(我听着这风雨交加之声,心有忧虑,辗转难眠,借酒消愁)。
酒后沉沉睡去。
(我早上醒来,醉意未消。
想及昨夜风雨大作,海棠花定是落花满地,想去看个究竟,心里又不忍见那模样,但又想知道情况,便试探地问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不料那侍女边卷帘边漫不经心)地回答:“还和昨天一样娇艳呀。
”听了丫鬟的回答,我心里不满意,心想,这粗心的丫鬟呀!便蹙着眉头叹息道:“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该是绿叶繁茂,花儿凋零了。
”
2、质疑、解疑。
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同学来回答,还不能解决的老师再帮忙。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教师就自己提出来。
)
(1)、狂风骤雨之夜为何作者饮酒?
明确:对花的关注、怜爱引发愁。
在此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作者醒来最关心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海棠花”。
因为昨夜狂风骤雨,花凋零。
表现对花的怜惜。
(3)作者既然关心花为何不是自己去看,而要去问呢?
明确:有的同学说她酒未消,起不了床,有的说是她早知花会凋零,于心不忍。
矛盾挣扎后忍不住问。
何种更贴切?应是第二种贴切。
文中有“试”问。
“试”有试探之意,由此知道她心中早知道,只是不忍见不愿见而已。
这里有矛盾的心理。
体现作者怜爱花,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4)侍女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应如何?
明确:漫不经心,淡然。
与作者形成对比:一个观察粗疏一个观察细腻;一个情感漠然一个情感深婉。
突出词人的多情、惜花。
(5)“应是绿肥红瘦”改成“真是绿肥红瘦”可好?
明确:不好。
“应是”又“必然是”“不得不是”的意思。
表现词人对花的凋逝的无奈,深切惋惜!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更能体现作者的细腻心思。
(6)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句子。
提示:“①绿肥红瘦”可以让我们想象绿叶的光泽丰腴之姿,花儿的暗淡憔悴之容。
用了借代、拟人手法。
②“绿肥红瘦不仅有“形与色”还有“神与情”。
(7)说说词的特色。
(五)背背。
1、我们知道诗中有画,词中也有画。
你们学了,脑海中有画了吗?老师这里也构想了一幅画,大家看看,和自己想象的是否相同呢?(出示预先准备的画)
2、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请同学们看着这幅画,试背背。
(指名背)
(六)小结的中心。
词中有画,画中含情。
我们看看这幅画(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惜花伤春。
四、学习《菩萨蛮》。
(一)板书题目,介绍词人及写作背景。
1、介绍词人: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
他极力主张扩金收复失地,但不被采纳,一生都处在不得意的阴暗政治环境中,不时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斥打击,终生抑郁。
他把填词作为宣传抗金主张的得力工具,作为排遣他内心郁闷,抒发他一腔忠愤的突破口,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
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
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二)读读。
1、听录音。
(1)听听这首词的录音,要注意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听后学生质疑,释疑,师点拨节奏: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2、自由读。
3、指名读。
(三)译译。
1、自学点拨:
在诗词中,为了押韵、平仄、简练,常颠倒一些词语,或省略一些词语。
我们在译的时候,要按照本来的顺序去译,同时把省略部分补出来。
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我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惜有重重山峦阻隔,望不到长安啊。
2、生自学:
学生根据注释,参考书去理解大意,不懂的可互相讨论。
(四)说说。
1、“本文作者表现的是什么情感?你通过什么语句什么字眼达到明诗意、悟诗情?”
明确:作者在本词中表达了中原未收复的沉痛,驱敌报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之情。
①清江水、行人泪:表现战争给南宋军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现作者忧愤。
②无数山:山重重阻隔,表现作者对故都繁华不再的追忆和怀念痛惋。
③青山遮不住:挡不住的是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④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让词人愁上加愁。
也表明作者但南不北得抗金决心。
⑤可怜:可惜之意。
表作者爱国之情。
2、学生讨论交流:最喜欢的词句。
教师再加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句”。
“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
含义深厚。
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
(五)背背。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背背。
(指名背——齐背)
(六)小结词的中心。
方法:先让学生讨论,再指名说。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往事的感叹,对中原故国的思念,抒写了抗金报国的决心何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归纳两首词的语言特点。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首词,想想两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指名说)
六、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课外练习: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词。
2、自己勾勒《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图。
3、积累描写雨后花草树木的诗词。
板书设计:
词二首
学习方法:读读——译译——说说——画画——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