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4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4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圣才出品】
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5)对折中主义风格建筑的评价
3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①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自身充满矛盾。
a.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所作的探索。
b.探索局限于因袭旧形式的框框,实质上是把建筑历史风格当作文化商品来迎合业
主的口味和要求,创作倾向停留于旧形式的综合。
②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后增添了新矛盾。
a.相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体系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文化,标志着中国近代新
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
①19 世纪下半叶为初期发展阶段。
②20 世纪初逐步壮大。
③20 世纪 20 年代达到发展高峰。
④30 年代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逐渐为“装饰艺术”和“国
际式”所接替,在一些内地城市仍被视为时尚而方兴未艾。
(4)西方折中主义的影响
西方折中主义是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和最突出的风格面貌,
b.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者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从中国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
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一种新事物;在世界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
面临淘汰的旧体系建筑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
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6)对待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态度
1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2.“外廊样式”建筑 (1)主要特征 以带有外廊为主要特征。 (2)形成原因 英国殖民者将欧洲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形成。 (3)结构 一般为一二层楼,带二三面外廊或周同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 (4)在中国的发展 ①早期随东南亚殖民者移植到中国,最初在广州十三行街登陆,后在香港、上海、天 津等商贸都市广泛采用。 ②1860~1880 年是其活动的盛期。 ③1880~1900 年是其活动的晚期。
②缺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大多由民间匠人参与,在技法上难免存在生硬拼贴“洋”样式的现象。
③文化价值
广东侨乡开平碉楼生动地体现出华侨主动吸取国外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的心
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土化”
①性质
是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
应该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所交织的复杂矛盾,
也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二、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1.中西交汇建筑的融合途径 (1)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 ①表现 主要出现在沿海侨乡的住宅、祠堂和遍布各地的“洋式店面”等民间建筑中。
4 / 16
圣才电子书
3.折中主义形态的建筑 各种欧洲古典式建筑在上海等地陆续涌现,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折中主义建筑的一个表 现。 (1)西方折中主义的两种形态 ①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 行政机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形成建筑 群体的折中主义风貌。 ②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14 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一、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 1.洋式建筑进入中国的途径 (1)被动输入 ①出现地区 早期主要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附属地、通商口岸、使馆区等被动开放的特定地 段。 ②表现建筑 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洋行、银行、饭店、商店、火车站、俱乐部、花园住宅、工业 厂房以及各教派的教堂和教会其他建筑。 ③设计者 最初由非专业的外国匠商营造,后多由外国专业建筑师设计。 (2)主动引进 ①含义 中国业主兴建的或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洋房”。 ②表现 a.早期主要出现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军阀政权所建造的建筑上,大多仿用 国外行政、会堂建筑常见的西方古典式外貌。 b.20 世纪 20 年代后,第一代、第二代中国建筑师相继登上设计舞台,设计工程涉 及中国业主的居住、金融、商业、企业、工业、娱乐、文化、教育等整套新类型建筑,大 部分采用西方通用形式。
5习平
台
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翰大学怀施堂。
第一,沿用欧洲中世纪大学通用的修道院式的,带内廊、内天井的口字形平面,正立
c.建于 1907 年的天津德国领事馆为日耳曼民居式。
d.建于 1901 年的上海华俄道胜银行为法国古典主义式。
e.建于 1923 年的上海汇丰银行(后期)和建于 1924 年的天津汇丰银行为新古典主
义式。
②第二种折中主义形态的建筑
a.天津华俄道胜银行。
b.建于 1928 年的天津劝业场。
(3)西方折中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②发展过程
先由外国建筑师发端,后由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
2.“中国式”建筑 (1)发展历程 ①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沿用中国民宅、寺庙为教堂,或按中 国传统建筑样式建教堂,这是“中国式”教堂建筑的先声。 ②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传教士从“布道者”变成“教育家”,在中国创 办教会学校,建立第一批“中国式”教会大学建筑。 (2)设计分期 ①前期 a.特点 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揉入以南方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b.典型代表
2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义等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形成单幢建筑的折中主义面貌。
(2)两种折中主义形态在近代中国的反映
①第一种折中主义形态的建筑
a.建于 1874 年的上海汇丰银行(前期)为文艺复兴式。
b.建于 1893 年的上海江海关(中期)为仿英国市政厅的哥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