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①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②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师:通过上几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世界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是那五种呢?生: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师: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什么地形上?生: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平原地区。
师: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下面我们就到湄南河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平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讲授新课]师:湄南河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平原分别位于什么国家?生:湄南河平原位于泰国,密西西比河平原位于美国。
师:(多媒体A、B两组景观图)A、B两组分别为什么国家?生:泰国、美国。
师:下面分小组讨论,请各组组长介绍泰国、美国的情况?(学生相互启发,会说出多种答案)概况泰国(泰王国)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国旗语言泰语英语面积513115平方公里9372614平方公里首都曼谷(Bangkok)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货币铢(1美元约为31.4铢)美元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汽车王国地理位置泰国位于东南亚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人口大约为6千万 2.703亿(1998年底)宗教佛教是90%的泰国人信仰的宗教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泰国的稻作文化的印记和美国的用机器种庄稼。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用机器种庄稼- 重点是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问:泰国、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生:生产规模小生产规模大手工劳动机械化程度高师:①人们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是否有密切的联系?生:人们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有关系。
泰国自然环境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水文:湄南河中下游。
地形:平原土壤:酸性水稻土美国自然环境位置:美国位于北美洲的南部。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南河平原,因而成为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
河流: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地形:美国中西部有世界第五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域广大,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师:②农业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生:图4-2说明了泰国稻田属于水田,在田里劳作的人较多,以及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水稻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精耕细作是这里的农业特色,也因此能有较高的收成,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因此泰国人口密集。
图4-6和图4-7是乔治家农场及附近景观示意图。
图片体现了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人们居住比较分散,因此美国人口分散。
师:③农业生产与农民生产生活特色的关系?生:泰国农民特色美国农民特色师:④农业生产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生:泰国农民精神生活美国农民精神生活[自我测评]1.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2.我国的哪些地方也适宜水稻生长?那里人们的生活与湄南河地区是否相同?3.参照《历史与社会图册》第32、33页,完成《历史与社会填充图册》第15页题目即在图4-1中填出波德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大平原、亚马孙平原及拉普拉塔平原的名称。
并且帮助学生熟悉世界上主要平原,由学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收集相关资料,依照本课的叙述方法,介绍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教学反思第二课与山为邻教学要求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三个案例,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比较这三个典型案例,在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认识到当地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课导入]教师可直接设问:“你到过山区吗?山区的环境与平原有什么不同?山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就是山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山脉的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首先让学生了解世界山地的分布情况,如名称、位置、走向等。
然后设问:“山区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山区去看看。
”[讲授新课]:[垂直的牧场]1.天山自然环境给出中国地形图,请学生找到天山,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走向及周围的景观特点。
结合图4-8,说一说你看到的山地牧场是什么样子。
阅读课文,或播放一段反映天山自然风光的录像。
学生对天山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2. 四季放牧了解“四季放牧”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哈萨克牧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使得山体的不同位置的气温各不相同。
夏季,海拔较高处适合牧草的生产以及牲畜的活动;春秋季节,海拔较低处的气候适合牲畜活动;而到冬季,山谷就成了牲畜过冬的最佳场所。
)然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给哈萨克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人们是如何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图4-9,描述“转场”,说一说它对哈萨克人衣食住行的影响。
[如画的梯田]1.元阳梯田读图4-11,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想象并描述梯田的全景。
读图4-10,并结合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哀牢山、元江、元阳的位置,并说一说这里山河的分布情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然后,指出元阳县位于哀牢山的元江河谷一侧,元江流向东南,入南海,海洋水汽可以顺着山谷深入进来水汽不断蒸腾升空,形成云雨,才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里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山地——修筑梯田;四季有降水——引水入田。
阅读四季如画的梯田景观,使学生通过春夏秋冬梯田景观的变化,欣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最后,通过“梯田是小伙子的脸”这句话,引导学生感受梯田在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就没有正常的生活。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
“现在的哈尼人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变化产生的原因。
[反思]在山区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地变梯田,这样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山区的水分必须充足。
天然降水丰沛,常年湿润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须考虑当地实际。
[热闹的山谷]可让滑过雪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滑雪胜地?在《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你所了解的滑雪胜地,或者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成为滑雪胜地。
1.卢卡索发展旅游业让学生读图4-12,结合欧洲地形图,找到卢卡索,描述一下它的位置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地区成为滑雪胜地的有利条件。
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最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问题:卢卡索的旅游业在给当地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是否也给他们带来了忧患?(见下页表格)[拓展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或曾经旅游过的地区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有的话,你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措施?你能做些什么?对于山区学生,可选择天山、哀牢山或卢卡索中的一处,把本地区的开发情况与之进行对比,可以有以下一些内容。
○利用地图,说明它们在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差异。
○两地在发展上有哪些异同?(如都发展了种植业,但后者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展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你对本地山区的发展有何意见?[自我测评]1. 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项目可以不同,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知道如何抓住主要问题或特点,通过列表来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综合的眼光去看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要求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大鱼岛渔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水城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新课导入]叙述引入: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描述了“山”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人类傍水而居,形成了水乡城镇、美丽的渔村、繁华的都市。
这里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山区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傍水而居的生活。
[讲授新课]:[水乡孕育的城镇]1.水孕育了乡教师给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
再请学生读图4-14,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
再找出图中的城市,说明城镇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密集、沿河湖分布等特点。
启发学生思考水乡为什么被喻为“鱼米之乡”?进一步讨论太湖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水乡孕育了城镇学习阅读卡,明白历史上太湖周边的城镇是怎样兴起的,发展情况如何。
然后教师总结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
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
教师最后总结: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所以最初人们多是选择傍水而居。
水网密集,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用水,为货物运输、物资集散、城镇交通、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