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文:湄公河,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2.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B.生产劳动依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4.区域生活特点:1)干栏式建筑;2)以大米及米制品为食;3)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春耕节”和“御耕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
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7.湄公河平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特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屋顶坡度大,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好处:A气候湿润,通风防潮;B竹木较多,就地取材;C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水文: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B.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主)C.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
4.区域生活特点:1)人们生活水平较高;2)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3)出行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4)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劣势:劳动力不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7.美国大平原为什么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A.土地平整,旱地为主;B.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C.科技水平发达,拥有先进的农用机械。
8.发展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A.农业区地广人稀,大面积耕种;B.高度机械化;C.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D.储存条件好;E.交通发达。
9.造成其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同。
10.启示: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同地区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秘鲁安第斯山区)1.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纵贯南美大陆(南美洲西部),全长近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2.秘鲁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特点: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垂直自然景观)原因:地势高低(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为:热带雨林景观、暖温带灌木林景观、寒温带草原景观、寒带终年积雪景观。
3.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农业生产特色)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发展畜牧业,放牧骆马和羊驼。
4.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生活特色):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为食物;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皮革和毛;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5.印第安人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区域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B.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与山为邻。
❖山地之国(瑞士阿尔卑斯山区)1.地理位置:横亘在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区。
2.区域劣势:A.山区面积广大,耕地稀少;B.矿产资源奇缺,不利于发展工农业。
3.区域优势: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区域发展特色:旅游业(登山和滑雪等项目)5.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A.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B.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C.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
6.旅游业发展对瑞士人的影响:有利:1)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2)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3)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利:4)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7.瑞士的知名产业除旅游业外还有哪些?说一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除旅游业外,还有手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也非常发达,这些产业对国土、资源等自然条件要求不同,适合耕地不足、矿产资源奇缺的瑞士。
8.瑞士人对山区的开发对我国山区的开发有什么启示?针对不同的山地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合适的产业,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课傍水而居❖耕海牧渔(日本)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2.劣势: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狭人稠的岛国,农业发展受限制。
3.发展渔业的优势(条件):A.自然:岛国,四面环海,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渔港方面);北海道渔场,渔业资源丰富(鱼资源方面)。
B.社会:强大的工业支持;造船业发达;优良的捕鱼装置及先进的技术。
4.日本“鱼文化”的形成原因:日本四面环海,江河湖汊众多,渔业是日本人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营生。
5.日本“鱼文化”的表现:节日:“男孩节”悬挂鲤鱼旗;文字:与鱼有关的文字和谚语;艺术:鱼拓等6.日本的渔业发展历程:沿海捕捞—远洋捕捞—耕海牧渔。
7.限制渔业发展的因素(日本渔民的烦恼):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
2)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3)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需求增加。
4)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海域范围内捕鱼。
8.日本采取的解决措施:1.设定休渔期,避免过度捕捞;2.制定海洋环保法规,保护海水水质;3.对沿海的围垦和其他开发活动进行控制;4.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9.启示:开发利用资源,要注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水上都市(威尼斯)1.地理位置: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坐落在亚平宁半岛上,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
2.因水而生: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了躲避外敌,便于防守,在此建造家园,岛屿相连成为城,以水为通道,形成一座城市。
因水而兴:①商业城市的兴起: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从而日益兴起;②旅游城市的兴起:威尼斯由于其优美的风光、独特的交通方式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成为旅游胜地。
因水而美:体现在独特的水城风光和浪漫风情。
包括——①魅力无穷的古老建筑。
(建筑特点:遍布教堂、宫殿和广场,城市建设有着明显的宗教特色)②特色的交通工具。
(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是_水道_,主要的交通工具是_船_。
其中“公共汽车”是_交通船_,“小汽车”是_汽艇_,转载游客的单桨平底木船是_贡多拉_)③丰富的文化传统。
(水城狂欢节、划船比赛等)因水而忧: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涨,经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侵蚀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结构。
3.威尼斯修建城市最大的困难:城市用地和排水问题,环境污染。
第四课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非洲热带草原)1.非洲热带草原的分布: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地跨赤道,大致对称分布。
2.非洲热带草原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3.马赛人: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4.马赛人的农业生产特色:5~6月,随着南方旱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正值雨季,水草丰美;10月,马赛人又开始向南回迁,迎接雨季的来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5.马赛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衣:穿红色的披风。
因为处赤道附近,阳光照射猛烈,紫外线强,有利于防晒和防止水分的蒸发;他们认为红色可以驱赶野生动物,既保护自身、又可以保护牛群;食:牛是马赛人主要的食物来源。
住:简陋的茅草房和牛粪房。
因为原材料多;通风透气,散热快;安全;行:带牛羊步行;风俗:牛的数量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养育牛群的草原是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
❖现代化的牧场(澳大利亚)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发展畜牧业的优势(条件):A.自然优势:气候:气候比较干热,大部分土地属于干旱地;地形: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水文:地下水丰富;适合大面积的发展畜牧业。
B.社会优势: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
3.澳大利亚畜牧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草原上。
畜牧业的现代化是以国家的工业化为基础的4.畜牧业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最突出);高度商品化;规模大。
5.概括澳大利亚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原因:1)澳大利亚国土辽阔、地广人稀,牧场规模大、劳动力不足;2)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发达的工业。
6.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借鉴:引进优质、适合当地环境的畜种;发展现代化牧场;科学放牧。
第四课干旱的宝地❖石油宝库(波斯湾地区)1.波斯湾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西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素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
2.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较少的平原,沙漠广布。
水文:河流稀少,主要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阿拉伯半岛无一条河流。
土壤:贫瘠。
3.波斯湾地区的石油特征:储量巨;产量大;油质好;埋藏浅,开采易;出口多;运输便。
4.被誉为“石油宝库”的原因:波斯湾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最多的地区。
5.西亚波斯湾沿岸的石油输出主要有三条线路:(石油主要输往美国、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和日本;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和北美;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和北美;D.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澳大利亚。
6.波斯湾地区石油大量输出的原因:①储量大、产量大,各产油国都属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太发达,工业化水平低,石油消费量少,有大量剩余。
②便利的交通为石油输出提供了保障。
③大量的石油能输出为这些国家带来巨额财富。
7.波斯湾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20世纪初在波斯湾地区发现了石油,且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利用石油出口带来的巨额外汇,大力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和旅游业,建设沙漠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