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本章介绍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s)。
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因而也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体决策的过程和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其研究重点是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开创性地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研究政治个体、政府和国家的行为,从而使人们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者从而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论点。
本章第一节简单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第二节讨论投票理论,包括投票的规则、投票的中间人定理、阿罗投票悖论等,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公共产品需求理论的基础;第三节介绍公共产品的需求理论,我们将分别讨论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决定问题;然后简要介绍有关利益集团和寻租的问题;最后讨论政府失灵的理论。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中,属于比较年轻而且影响不是很大的流派,但是由于其在理论方面的独到创见,使其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公共选择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领域,推翻了以往认为政治家都拥有优良的品质、政府自然“为公”的传统政治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邓肯•布莱克(D. Black)发表的《委员会与选举理论》,在这篇文献里,作者分析了投票程序对于公共选择的影响。
然而,使公共选择理论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学流派、并且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则是“公共选择”之父布坎南(J•M•Buchanan)。
1957年,布坎南和沃伦•纳特(Knight)在弗吉尼亚大学创办“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其宗旨是“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但是,其宗旨与当时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在当时,人们对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示了无比的信任,认为政府是天然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官员也都是道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谦谦君子”。
因此,该中心备受校方的排挤。
到1968年,布坎南和公共选择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塔洛克(G •Tuock)不得不转往其他大学谋求发展。
1969年,布坎南和塔洛克来到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创办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并创办《公共选择》杂志。
布坎南在1972年所著的《公共选择理论》一书中,明确指明这个组织的目标:“……我们将把40年来人们用来研究市场失灵的所有方法,原封不动地用来研究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
”这种“政府失灵”的思想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深受“滞胀”之苦,人们开始质疑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但是,这个研究中心也是命运多舛,1982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做出决定,居然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单位(包括教员、职员、设施和学生)全部移交给了乔治•梅森大学。
这样,从此时开始,乔治•梅森大学成为公共选择学派的大本营。
在这个时期以后,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最重要的标志是布坎南因为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贡献和传播,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此,很多经济学教科书在分析财政政策、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时,都开始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工具。
在有关公共财政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中,也大量出现公共选择理论的论述。
二、公共选择理论出现的原因:在上述对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回顾中,我们已经涉及了公共理论在理论方面的最大意义——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学的分析。
同时,这也是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之一。
总结起来,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缺乏经济政策制订过程的理论。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论述了政府各项财政政策及其效果,但是以往的经济理论没有讨论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
在传统的理论中,经济政策的制订被看作是外生给定的,而且假设政府制定政策时是以促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
在这样的假设下,如果一项经济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人们就会埋怨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提出的理论时错误的。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经济学家提出的政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没有把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看成是决定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没有走出“仁慈政府,政府为公”的误区。
第二,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
首先,社会福利函数的概念涉及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次序,从而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函数。
对于加总个人偏好程序的研究,发展出了不同的投票方式,从而促进了投票理论的发展。
其次,20世纪4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解释和解决了存在公共产品和外部性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问题,而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就是研究公共产品的需求问题,所以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改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凯恩斯主义的失败。
二战后,由于人们意识到了市场失灵的存在,各国政府纷纷对经济进行干预。
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种种弊病。
这样,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公共经济活动的理论,并开始反思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为什么带来政府干预的失败。
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下,公共选择理论和其他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一起,对凯恩斯学派发起了进攻,并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三、集体选择的原因:顾名思义,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是公共选择的问题。
公共选择是与个人选择相对的集体选择。
集体选择是指各个参与者依据某种协商规则,相互协商从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在公共经济政策决定领域,就是指一个国家中的人,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和产量,是一种对资源的非市场配置。
我们知道,经济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个人选择问题的学问,但是为什么纯粹的个人选择不能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进而需要政府介入来强制性地进行集体选择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的存在,并且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私人活动不能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所以需要集体选择的介入。
有关公共产品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在第10章第4节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在那里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证明了私人决策不能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
在本章中的公共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与纯私人产品相对的概念,既包括纯公共产品,例如国防、义务教育等;也包括所谓的半公共产品,例如一条收费公路,对于付费者是公共产品,对于没有付费的就不是公共产品了,但是这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不能由私人决策来供应,公共选择理论也把它们看作“公共产品”。
半公共产品还包括所谓的“俱乐部”商品,即只对一个范围内的人是公共产品,对于范围之外的人不是公共产品的商品。
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对抗性和非排他性,以及生产的联合供给性。
公共产品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如果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的话,则供给量会小于最优供给量。
这是因为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对抗性,因此每一个消费者都想免费使用这种产品,即“免费搭车”;又由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具有不可分性,是联合供给的,每一个人都认为即使自己不支付费用也不会不影响生产这种公共产品。
在这样的预期下,大部分人就不会付费供给公共产品。
这就是私人选择不能供应足够的公共产品的原因,这时,我们就称市场失灵了。
公共产品的存在只是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实际上,垄断、外部性、非对称信息也是市场失灵的原因。
但是,公共选择理论主要从公共物品的存在来说明集体选择的必要,并且在研究集体选择的规则、过程、效率等内容的时候,也都是从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角度进行的。
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只是从公共产品的角度谈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的存在要求政府通过政治过程来配置资源,组织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这样集体选择就出现了。
公共选择学家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就是由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构成的。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上面讨论了为什么集体选择会与个人选择共存,下面首先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几种不同的集体选择的行为特点和所使用的规则,并从中看出集体选择与个人选择的区别。
例一:性别战(Battle of Sex)夫妻两个人,丈夫是球迷,喜欢在周末看足球比赛;妻子是文艺工作者,喜欢在空闲时间欣赏芭蕾舞。
但是,两个人都认为在一起娱乐比各自进行自己喜欢的娱乐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这样,每到周末决定去哪里消遣时,就会碰到麻烦。
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办法就是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单周去看球赛,双周去看芭蕾;如果是丈夫的生日周,则丈夫有优先选择权,如果是妻子的生日周,则妻子有优先选择权;同时,双方有迁就对方而选择弃权的自由。
这样,双方就达成了一个满意的结局,集体选择机制也建立了起来。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夫妻双方愿意共度周末,所以只能采取一致同意的规则,才能达到最优的结果。
当然,我们看到这个集体选择的规则还是很复杂的。
例二:买电脑。
家里富裕了,想添置一台电脑,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
孩子从经济角度考虑,倾向于自己“攒机”;而父母希望获得好的服务,以免进来电脑出现故障时不会修理而着急上火,所以希望购买品牌机。
究竟买什么样的电脑,一家人争执不下,于是向亲朋好友咨询,结果多数人的意见是电脑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买品牌机无法进行及时升级,价格又昂贵,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自己装机。
最后,妈妈的立场转变了,转为支持孩子,虽然爸爸仍认为品牌机好,最好这家还是自己动手装了一台“杂牌机”。
在这个例子中,游戏的规则变为多数票获胜。
例三:民主选举村长。
假设一个村子的村长是由所有成年村民投票决定的,每个人拥有一票。
村长的候选人可以有若干名,投票时,每个选民只能选择一位候选人。
选举以后,得票超过半数的直接当选。
如果所有的候选人都没有得到50%以上的选票,则需要进行第二轮投票,在得票最多的两位候选人中进行选举,获得简单多数的人即当选(也就是说即使投弃权票的人很多,没有人获得半数选票,得票多的人仍能够当选)。
在这个例子中,游戏的规则是两种合一,第一轮投票是过半数规则,第二轮是简单多数规则。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集体选择与个人选择之间存在的几个显著差别:第一,私人选择是通过市场过程对私人产品进行配置,而集体选择是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配置。
例如,一个光棍决定是否去看足球就是一个私人选择问题,他会通过权衡看足球比赛的成本和收益来做出自己的决定;而夫妻二人决定娱乐方式时就必须有一个规则和决定方式,例如例一中的一致同意原则。
第二,私人选择遵循的是自愿交换原则,而公共选择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强制现象,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条件下,少数人不愿意消费现有的公共产品数量,但必须承担相应的税收。
例如例二中的父亲,如果让他自己买电脑,他就会买一台品牌机;但由于少数服从多数,他只能“消费”杂牌机,并且要拿出自己的薪水,为电脑付费(我们假设三个人平分电脑费用)。
这样,公共选择中,一般会出现多数人做出损坏少数人利益的公共决策。
第三,在私人选择时,消费者支付价格弥补生产成本,这样每种商品的消费和支出是一一对应的,个人的选择会决定个人获得的效用;而在公共选择中,公共产品的产量由投票决定,生产公共产品的成本由投票人纳税弥补,但是,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与个人的税收支出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个人的选择也不会影响个人获得的效用,个人获得的效用是个人选择与他人选择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