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煤炭行业信用风险展望一、2019年煤炭行业运行情况回顾2019年,随着去产能任务接近尾声和先进产能的逐步释放,煤炭行业供需形势由前期的紧平衡逐渐向宽松转换,全年煤炭价格总体呈下降走势。
截至2019年11月20日,动力煤(国内主要地区)、主焦煤(国内主要地区)、喷吹煤(国内主要地区)和无烟煤(2号洗中块-全国)价格分别为547元/吨、1304元/吨、911元/吨和1055元/吨,较年初分别下降7.29%、3.48%、15.18%和11.66%。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1—10月,全国煤炭消费量约32.47亿吨,同比增长0.8%。
其中,电力行业耗煤17.13亿吨,同比增长1%;钢铁行业耗煤5.36亿吨,同比增长4.3%;建材行业耗煤4.25亿吨,同比增长2.7%;化工行业耗煤2.38亿吨,同比增长1.5%;其他行业用煤继续减少。
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30.63亿吨,同比增长4.50%,增速快于煤炭消费增速。
受煤炭销售价格下滑影响,2019年以来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出现下滑。
2019年1—10月,煤炭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418.50亿元,同比下降2.10%。
总体看,2019年煤炭行业供需形势逐步向宽松过渡,煤炭价格呈下滑趋势。
受此影响,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出现下降,行业运行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1.行业供给自2016年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全国煤炭行业累计退出落后产能8.1亿吨,2018年已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制定的去产能目标。
同期,煤炭行业新增产能合计约4.4亿吨,剔除去产能的影响,2016-2018年煤炭行业产能净减少3.7亿吨左右。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3373处,产能35.30亿吨/年;已核准(审批)、开工建设煤矿1010处(含生产煤矿同步改建、改造项目64处)产能10.3亿吨/年,其中已建成、进入联合试运转的煤矿203处,产能3.7亿吨/年。
随着煤炭行业经济效益好转,2017年以来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政策层面为抑制煤价过快上涨保障供应稳定,取消了“276工作日”限制并开始鼓励先进产能释放,原煤产量开始持续恢复增长。
2019年1-10月,中国原煤产量30.63亿吨,同比增长4.50%,增速较2018年同期下降0.90个百分点,主要系上半年煤矿安全事故突发导致安全检查趋严所致。
受煤炭资源分布条件影响,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在晋陕蒙以及西北地区,上述地区的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基础储量的70%左右。
《煤炭工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煤炭产业布局的规划为“发展西部、控制中部和东北、退出东部”。
2016年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推行以来,中东部及南方地区开采条件差、单井规模小的矿井受到的影响大于晋陕蒙及西北地区的大型矿井,同时产能置换和新增先进产能也多位于晋陕蒙及西北地区。
截至2018年底,晋陕蒙地区的在产产能占比约64%,较2015年底提升14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在建矿井产能10.3亿吨中来自晋陕蒙三地合计产能约占73%左右。
同时,近年来晋陕蒙及西北地区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6—2018年及2019年1-10月,晋陕蒙及新疆地区原煤合计产量分别为23.23亿吨、24.69亿吨、26.33亿吨和23.46亿吨,分别占当年全国原煤产量的69.05%、71.67%、74.25%和76.60%。
随着煤炭生产区域的集中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煤炭产能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不断增强。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环保部、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安监总局等12部委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之间实施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实现煤炭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中低水平煤矿数量明显减少。
2017年,原煤产量排名前20的煤炭企业的产量为21.49亿吨,占当年原煤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62.38%,较2016年提升6.10个百分点。
2018年,原煤产量排名前20的煤炭企业的产量为22.70亿吨,占当年原煤总产量的比重为64.06%,较2017年提升1.68个百分点。
随着煤炭行业产能向晋陕蒙及新疆地区集中,煤炭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现象愈发突出。
2019年9月,年规划煤炭运力为2亿吨的浩吉铁路(原名“蒙华铁路”)正式开通运行。
浩吉铁路是继大秦线、朔黄线和瓦日线之后我国第四条北煤南运的大通道。
该铁路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浩勒报吉南站,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七省区,终到江西的京九铁路吉安站,可将煤炭储量丰富的蒙陕交界处动力煤资源运至华中和华东等动力煤缺口区域。
浩吉铁路的开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区域性供需矛盾。
总体看,煤炭行业已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的目标,随着在建产能和优质产能后续释放,2020年煤炭行业的供给将保持宽松状态;随着在建矿井产能的释放以及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资源禀赋差的矿井的退出,未来煤炭行业的产能将更加集中在晋陕蒙以及西北地区,依赖中小型矿井的煤炭企业的生存空间将逐步萎缩,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更趋稳定,有利于行业的有序竞争和稳定发展。
2.行业需求煤炭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约占54%)、钢铁(约占18%)和建材行业(约占12%),其余主要为民用煤和煤化工等其他行业。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逐年下降,2018年约为58%,再创历史新低,但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重要地位。
从中长期看,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应不低于50%,仍将保持基础能源地位。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要形式是火力发电。
2019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为5.8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10个百分点。
其中,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4.2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50个百分点。
2016年以来,宏观经济增速趋缓以及供给侧改革措施的推进对工业用电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加之新能源发电挤占,火电发电量增速显著回落,对煤炭需求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但从绝对数量看,火力发电量的逐年增长带动煤炭需求数量的增长。
钢铁和建材行业为煤炭的第二大下游行业,建材行业主要以水泥行业为代表。
房地产投资对钢铁和建材行业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
2019年第一季度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保持增长态势,但二三季度增速有所回落,2019年1-10月,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8.5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00%,增速同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的快速增长有效带动了对钢铁和建材行业的需求。
2019年1-10月,全国粗钢产量为8.29亿吨,同比增长7.40%,其中,第一季度,粗钢产量月度增速小幅增长,二季度以来,月度增速呈下降趋势。
2018年水泥产量为21.77亿吨,同比增长3.00%,2019年1-10月,水泥产量为19.07亿吨,同比增长5.80%,其中第一季度,水泥产量增速大幅增长,但二季度以来,增速波动下降。
整体看,2019年钢铁和建材行业同比增速较快,对煤炭需求形成有效拉动。
总体看,2019年1-10月,煤炭下游需求保持增长趋势。
其中,火电增速明显趋缓,钢铁和水泥增速较快;同期,中国原煤产量30.63亿吨,同比增长4.50%,增速较2018年同期下降0.90个百分点,但明显高于同期火电发电量的增速,行业供需整体处于宽松状态。
二、2019年煤炭行业主要政策梳理2019年,煤炭行业政策主要聚焦在巩固2016年以来的去产能成果、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和安全生产三个方面。
巩固去产能成果方面,2019年4月30日出台的《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对2016-2018年去产能煤矿实施“回头看”,坚决防止已经退出的项目死灰复燃;加快出清“僵尸企业”,释放错配资源;同时,严格新建改扩建煤矿的准入条件。
促进行业结构优化方面,2019年8月19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煤炭行业“上大压小、增优减劣”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各省对产能30万吨/年以下(不含30万吨/年)的煤矿进行分类处置,加快退出低效无效产能,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1年底全国30万吨/年以下煤矿数量减少至800处以内,华北、西北地区(不含南疆)30万吨/年以下煤矿基本退出,其他地区30万吨/年以下煤矿数量原则上比2018年底减少50%以上。
安全生产方面,2019年以来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
据中国煤炭安全生产网披露,2019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企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66起,共造成103人死亡。
2019年7月以来,四川、贵州、河北等地接连发生3起较大瓦斯爆炸事故及1起较大冲击地压事故。
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依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风险。
2019年,煤炭行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政策仍以治理冲击地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为主,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矿安监局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等部门曾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源头治理的通知》《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政策,加强煤炭生产安全治理。
总体看,2019年煤炭行业政策着力于巩固近三年的去产能成果,随着落后产能进一步减少,优质产能逐步释放,煤炭行业整体产能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但同时需防范局部突发安全事故对煤炭供给和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2019年煤炭行业债券市场回顾和信用风险分析1、债券发行情况截至2019年12月26日,煤炭行业(证监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19年发行的债券金额合计3719.42亿元,较2018年全年下降3.84%。
从发行人主体级别分布看,截至2019年12月26日,AAA、AA+和AA企业发债总额分别占94.60%、2.42%和2.98%;2018年AAA、AA+、AA和AA-企业发债总额分别占89.38%、5.90%、4.64%和0.08%。
发行人主体级别向高等级的AAA进一步集中。
2、2020年债券到期情况截至2019年12月26日,煤炭行业存续债券中2020年到期债券共242笔,到期债券金额合计3329.09亿元。
其中,2020年3月、7月、八月和九月债券到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612.09亿元、424.00亿元、381.50亿元和390.14亿元。
3、存续债券级别分布情况截至2019年12月26日,煤炭行业存续债券金额合计9202.41亿元,其中发行主体共计69家[1],具有存续级别的合计66家[2],AAA共计29家,AA+共计13家,AA共计15家,AA-共计8家,BB+共计1家,CC共计1家,C共计1家,AAA和AA+级别发行主体合计占63.64%,中高等级存续债券占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