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省长李斌

近年来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省长李斌

近年来,安徽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

头。我们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

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谋划建设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了重大跨越。“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以年均13.4%的速度持续

增长,2009年迈上万亿元大关,去年达到15110.3亿元。财政收入由

2005年的656.5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63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54美

元提高到4000美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依托我省丰富的科教资源,2008年

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底,被批准成为首批三个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两大战略平

台,加大科技投入和支持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

了一批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增长24.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62.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34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数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

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二是突出合作发展的带动作用。皖江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唯一以

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是我省聚集发展资源、深化开放合

作的重要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承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产业

质量明显提高,示范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去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

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67%、64%,落户示范区的亿元以上大项目

2981个,到位资金2874亿元,占全省的68.8%,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大幅度提高。这些年,我们与西部省份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加深,通过参

与“西洽会”、“青洽会”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

西部大开发。同时,我们还重点加强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的合作发

展,截至去年底,累计与央企签约项目714个,投资规模1.8万亿元,与

全国知名民企签约项目2369个,投资规模1.1万亿元。

三是突出重大改革的推动作用。多年来,我们秉承小岗村“大包

干”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倡导先行先试,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进行了探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十一五”期间

省属企业由43户调整到33户,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质量效益大幅提

高。二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去年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7.5%,对全省经

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安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三

是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

省地方金融机构、农村银行、村镇银行都有了快速发展。四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顺利实施地级巢湖市撤并工作,加快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

设,推动芜湖、马鞍山跨江发展,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皖北是

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

皖北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南北合作共建,皖北地区主

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正在成为安徽新的经济增长

极。五是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

全国创造了典型经验,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四是突出基础建设的支撑作用。这些年,我们着眼于适度超前,着

力于综合提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

要事。交通方面,全省现有6座机场,4E级新桥国际机场今年将投入运

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铁路营运里程双双突破3000公里,所有省辖市

到合肥3小时的高速公路网全面贯通。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已实现合肥1

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年内将实现4小时到北京。

水运建设步伐加快,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日益显现,内通外畅的综合立体

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重点流域治理方面,全面完成14项治淮骨干工

程,目前正启动新一轮治淮建设,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和长

江、新安江支流治理工作正加快推进,水利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五是突出民生改善的导向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城镇新增就业

252.6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6.2万人。去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42.9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今年国家建

设保障性住房的总盘子虽然有所减少,但我省今年的建设任务仍然还是

40万套,一套不减,目前看,1-4月份进展很好,全省新增建设各类保

障性16.6万套,占目标任务的42.6%。从2007年起,我们连续6年实施民

生工程,探索以项目化、工程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五年累计投入

1319.4亿元,今年计划投入540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

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省人民。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按照中央的

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科学研判宏观经济走势,切实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出台

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30条具体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困难企业

的帮扶力度,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

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1%,增幅居全国第6位,财政收

入增长1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9%,增幅居全国第7位,固定

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7%,增幅居全国第1

位,进出口总额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9.7%。

关于下一步发展。我们感到,对安徽这样一个发展中省份来说,加

快发展始终是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所在。立足国内外发展环境和

安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对未

来五年安徽的发展做了明确规划,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

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

发展,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

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打造经济强省、文化

强省、生态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当前,我们正积极落实这一部署

和要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保障改善民生,

全面促进安徽经济社会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安徽和青海两省间的高层互访日益密切,经贸交流更加活

跃,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统计,目前

在青海登记注册的徽商投资企业、个体经商户以及皖企驻青机构700多

家,总注册资本20亿元以上,年营业收入40亿元以上,徽商已经成为青

海高原重要的商业群体,同时青海在安徽投资贸易近年也有长足的进

步,皖青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前期合作基础上,我们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共识、扩大合作领域、提

升合作层次。今后一个时期,建议两省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一

是加强两省经济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青海在资源、土地、市场等方面优

势,鼓励我省资源加工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向青

海有序转移,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重点开拓建筑、粮食、商品等市

场。同时热忱欢迎青海企业来安徽兴业,在皖建立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产

品生产与销售基地。建议两省合作交流部门加强联系,建立健全促进两

省合作的日常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旅游产业合作。皖青两省旅游资源丰

富,各具特色,建议加强两省旅游投资和管理合作,共同开发优势旅游

资源,鼓励引进对方优质旅游企业品牌,加大客源互送力度,推动市场

共享,建立旅游安全和质监协作机制。加强旅游营销合作,联手策划和

推广皖青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加强会展业合作。互相以省政府名义组团

参加“青洽会”、“徽商大会”等两省大型综合及专业性展会,积极组

织本省企业、重点园区参会对接洽谈,搭建更多的招商引资平台,提供

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交流凝聚共识,合作促进双赢。我们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安徽和青海之间的合作交流、皖青人民的深厚情谊,必将结出更加丰硕

的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