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安徽省发展状况

简论安徽省发展状况

简论安徽省发展状况姓名:胡纯纯学号: 201130802100班级:旅游管理1104班课程:中国经济地理关键词:安徽省经济区位优势产业转移政策一.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2.气侯条件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3.资源状况(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6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42毫米,为全国平均径流深284毫米的1.56倍。

(3)动植物资源。

由于气候条件和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得安徽的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

全省林业用地约4.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草地1.66万平方公里,占12%。

地带性植被,稚河以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淮河以甫是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皖西和皖南局部地区有常绿阔叶纯林存在,但规模不大。

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天然植物被破坏较严重,只在皖西、皖南山区有较多保存,其它地区以人工营造的针叶林为主。

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2100余种,其中包括不少珍稀树种和特有树种,如古老于遗植物银杏、金钱松、鹅掌揪、大别山五针松、琅琊榆、永瓣藤等。

野生动物可分为食用动物、毛皮动物、药用动物、珍稀动物几类,据统计共500余种。

其中兽类90多种,鸟类320种,爬行类和两栖类90多种。

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

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不仅有多种金属矿产,也有众多的非金属矿产和地壳能源资源,是全国矿种较全,储量较多的省份之一。

全省已发现的有用矿种近百种,已探明储量的60多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探明储量大,找矿远景好,在工业利用上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华东地区甚至全国均具有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的特征,一是分布集中,已探明储量的几种矿产主要分布于:淮南、淮北的煤炭和沿江地区的铁、钢、硫、明矾石及其伴生矿产;二是优势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好;三是伴生矿床多,综合利用价值高。

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煤、泥碳、温泉等,以煤炭最具优势,金属矿产中的铁矿和铜矿储量较大,铁矿探明储量26亿吨,分布遍及全省,铜矿为安徽的近期优势矿产之一,产地主要集中在沿江的铜陵、贵池、怀宁、庐江等地。

非金属矿产以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最为突出。

(5)旅游资源。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计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9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5处,历史文化名城3座,另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寺观多处。

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人文交相辉映,是我国品位最高、景点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山岳风光旅游区。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江南道教圣地,太平湖和新安江,素有“山水画廊”之誉。

江淮之间有历史上享誉数百年的古南岳天柱山,有因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驰誉古今的琅郎山。

采石矾、敬亭山、桃花潭、五松山、齐山和秋浦河等江南山水,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钟情之地,诗踪遗迹十分丰富。

此外,小孤山、浮山、巢湖等名胜景观,都各具特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毫州、寿县,分别以其悠久的文化,古老的名胜建筑和著名的典故、传说而闻名遐迩。

二.人文条件安徽是中国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流传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 处和亳州、寿县、歙县等 3 个历史文化名城。

长江以南地区以徽文化为主要代表。

徽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文化。

徽文化充分反映了该地区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庞大系统,体现在该地区浩如烟海的文物、古迹中,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菜,此外还有徽州盆景、漆器、竹编、文房四宝、徽州民俗、方言等。

淮河以北地区突出表现的是中原文化。

有被黑格尔认为是中国古代惟一哲学家的老子,传承老子衣钵的庄子,两者合称为老庄文化,它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一代枭雄曹操、名医华佗、传奇皇帝朱元璋,也都出生发迹于此。

江淮地区突出表现的是桐城文化。

桐城文派占据明清两朝宫廷300 多年,这在中国文化流派中是绝无仅有的。

汉代淮南王刘安也在这一文化区域,其所著的《淮南子》,其中道理历经千年而不破。

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丰富了安徽的社会人文风情。

三.发展优势安徽经济发展优势主要包括地理区位、战略优势、自然资源、旅游文化、等几大优势。

1. 地理区位优势。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 位于华东腹地和南北过渡地带,紧靠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东有浦东开发区, 西有三峡建设工程, 周边紧邻苏、浙、鲁等沿海发达省份, 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另外,安徽省位于我国陆、水、空交通网络中心和枢纽地带,交通十分便利。

安徽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又是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所以这种区位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是安徽经济发展中最有利的优势条件。

2. 战略优势。

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以及安徽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 有助于打破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性瓶颈, 以外力推动安徽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制度创新. 长三角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体制创新能力强, 对全国各地改革产生了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两大战略的同时推进, 将加速安徽在思想观念、经济运行机制、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与长三角全方位地无缝对接, 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好、环境承载力较强、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 具有承接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部正成为投资热点地区.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安徽作为劳动力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一千多万人,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的一半,可以有效吸收并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3. 自然资源优势。

安徽潜在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资源优势突出。

主要有农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4. 旅游文化优势。

安徽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自然风光最美丽的省份之一。

安徽山川壮丽, 名山胜景遍布省内29 0多处, 此外, 安徽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光照充足, 热量条件好, 无霜期较长, 是理想的旅游区。

5. 交通通讯优势。

安徽铁路通车里程居华东之首,“大京九”纵贯安徽阜阳市190公里,公路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单位面积拥有高级和次高级公路居我国中部地区第2位,航空有合肥、黄山、安庆、芜湖和阜阳五个机场,与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航线40 多条,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发展劣势1. 中部开放滞后从而失去了发展先机。

国家对中部缺乏倾斜政策,使中部成为“政策洼地”。

中部省份财政收入和上缴基数高,导致财力窘迫。

根本的问题是发展不够,而发展不够又是因为抢抓机遇不够,狠抓落实不够,根本原因是解放思想不够,“四不够”的原因在于不会用人,缺乏江浙人的创业精神。

而且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具备若干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要给政策。

我们的行政体制是垂直管理政策是中央制定的地方上必须要执行。

中央对各个大的地区要基本上一碗水端平不能太厚此薄彼。

如果这个条件达不到地方经济的确展就不会均衡。

而安徽省在中央的战略安排上仅仅是东部地区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初级产品生产基地。

2. 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除了中央宏观政策的屡次擦肩而过,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也给安徽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仅长江、淮河的洪水祸害一项,就让安徽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淮河大水直接经济损失为亿元。

安徽省的经济条件差,地理条件好,用安徽省来泻洪,是损失最小的一种选择,下游的江苏、山东等富庶地区才得以保存。

农业处于基础性地位,而水利设施的不完善,也导致抗灾能力弱,经济损失大。

五.主要问题1. 安徽落后实质上,很大程度上是干部问题,或者说要在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使用上找原因。

有人曾形容过去安徽的官员是“讲农业讲半天,讲工业一支烟,讲金融不着边”如此下去安徽的经济不落后才怪呢。

安徽省的贪污腐败现象也确定令人堪忧。

2. 思想观念落后落后观念表现在安徽地方各级领导,以及相当部分群众,把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等、靠、要”上,过分依赖于上级的支持,寄希望于上级给资金、给项目、给政策。

另一方面在寻求发展道路、发展方式上跟风攀比现象较严重,缺乏立足当地社会经济现实,走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

此外创业意识不强,有小富即安思想。

人们思想解放不彻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思路就摇摆不定。

3. 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居中, 人均靠后安徽经济总量小,属于中等偏下,在全国的比重也较小,人均GD P 低于中部其它省份,未来经济发展起点低、底子薄。

工业起伏较大, 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尚不稳定。

同时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产品层次低,市场化程度低。

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的现象比较突出,加快发展的基础也不够牢固。

4. 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 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安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城市群. 其省会合肥市在全国城市主要经济数据中排名也数倒数。

5.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巢湖、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尚未有穷期,城市污染问题也相当普遍。

安徽自然资源优势主要是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其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一直在安徽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但它是不可再生的并且对环境和生态破坏很大,资源是输出的、低附加值的,钱不断被别人赚走,而污染、生态破坏却留在了安徽。

此外安徽农业等其它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再加上受资金、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其开发成本相对比较高,现代生产方式与劳动力就业的矛盾,人才需求与人才流失的矛盾,重点突破与政策连续性的矛盾都比较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