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建筑的人文精神姓名:院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古希腊建筑文明在世界建筑文明中拥有的重要地位,而人文精神在希腊建筑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它是古希腊人自然、宗教、哲学观念的产物和载体,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
本文就希腊建筑与人文精神间的结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希腊;建筑风格;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即人文,人本,人道三者的相互融合,简单来理进解就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而人文精神做为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与建筑完美地结合展现了精巧的艺术构思,带给我们感性美与理性美的双重体验。
公元前8世纪,古代希腊开始发展形成,它地处地中海东北,地中海气候的温和,自然风景的优美,让希腊人感到了满足,产生了欢乐的本性。
他们把行乐看作是人生的真谛,一种关注人的本性需求的心灵安静与精神的慰藉。
而希腊人的神话也恰当地体现了希腊文明自由、乐观、世俗、民主;理性与理想并存而不矛盾;强调心灵的同时亦重视肉体;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给予高度承认与尊重的人文特征而人本主义更体现着古希腊建筑文化的基本性格。
人体美是古希腊人所从上的崇尚,人体的比例在古希腊人认为是最完美的,以此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风格的根本依据。
不管科学还是艺术,古希腊人都讲究“数”的关系与和谐,古希腊一些建筑物的形制,石质柱梁结构构件及其组合的特定的艺术形式,建筑物和建筑群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经验无一不体现着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征,这种“以人为本”的特点还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上古希腊的建筑史分为四个时期,即:(1)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在许多的方面都继承了爱琴文化。
住宅的基本形制是长方形的“正室”,平面狭长,有些再加一道横墙划分出前后间:早期的神庙也基本采用了这种形制。
此间主要建筑材料是木头和生土。
(2)古风时期(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的宗教在这一期间定型,守护神的崇拜从泛神崇拜中脱颖而出,因此也促生了具有全希腊意义的圣地,形成了希腊圣地的代表布局。
神庙的建造也拥有了一定的形制,形成了秀雅端庄爱奥尼式柱和有力雄健多立克式柱,称为“柱式”,并基本定型。
(3)古典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是希腊文化的极盛时期,古希腊文化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在欧洲的光辉地位。
其间雅典文化与经济发展迅速,神庙建筑与圣地建筑群也已基本发展成熟,主要建筑类型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广场等;特别成就了雅典卫城和帕提农神庙两个代表希腊艺术鼎盛期的建筑。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战争不断,各种经济文化的融合,产生了经济和文化的新高涨,科学与技术业繁荣起来,希腊建筑风格向东方扩展,同时受到当地原有建筑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点。
自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各城邦实行的具有很强民主主义的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不设专制君主的政治制度也反映在古希腊的建筑创造中。
这种开放的民主制度使古希腊从不修建宏伟的宫殿,而用于民主集会,决定国家事务的人民广场却很发达,竞技场,旅社,会堂,敞廊等公共建筑也较为繁荣,就连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神庙,都采用了开放的建筑形制。
•神殿与庙宇的演进过程圣地建筑群的演进公元前8-6世纪,平民在同贵族的斗争中得到了重大的胜利,平民由此在地域部落组成的城邦国家中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以此为背景,古希腊的建筑在平民的进步文化同贵族的保守文化的斗争中草创形成。
在共和制城邦里,取代氏族部落的地域部落将他们所崇尚的守护神搬到了于高高的祭坛上。
氏族贵族的卫城变成了守护神的圣地,也出现了一些自然神圣地。
人们从各个城邦汇聚而来,在这些圣地定期举行节庆,进行各样比赛和活动。
此时的圣地建筑群已经脱离了曾经刻板森严的规制,而是以另外一种更有人情味的形式存在。
各个圣地为了繁荣自身城邦的经济与文化,为招揽游客而彼此竞争,城邦建筑物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与平民更加息息相关。
圣地建筑群的规划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不追求平面的规整和形式的对称,对周围环境加以利用,形成有变化又和谐的建筑周围环境,对建筑群体的整体性更是十分看重,在游客刚进入圣地时就能领略到建筑群体规划的独具匠心,将最好的景色展现眼前,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就称赞说“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
它所有的风景都嵌入......和谐的框格里。
......每个地方都要求在它的美丽的环境里有自己的神;......希腊人的宗教”。
另一类圣地建筑群布局则森严刻板,墨守陈规,采用了无关主次的平行排列,使其与自然环境产生割离感,环境气氛并不融洽。
这两类布局原则的对比,体现了贵族与平民之间文化的对立。
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商业,手工业,技术等的不断发展,进取精神更加强烈,自由而和谐,体现人文精神的的第一类布局将成为主流,这一点也在古希腊随后的发展中得到了证实。
庙宇形制的演进脱胎于爱琴文化时期的庙宇形制只有一间圣堂,在在自然神的圣地里,庙宇主要最为一种公共纪念物而不再进行祭祀行为,由功能而要求形式,庙宇建筑逐渐发展处于建筑群体高处以便于向人们展示。
而此时庙宇的外观也开始变得十分重要。
柱廊的出现与应用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四面的开敞柱廊统一了建筑的立面,柱间的光影与虚实变化也削弱了建筑的沉闷封闭之感,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由于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建筑本身完整和明朗的艺术性,围廊式庙宇开始发展和流行。
•柱式的演进希腊早期建筑多数使用易于腐朽和燃烧的木结构,在手工技术与商业发展的背景下而逐步改变,从开始使用陶器保护木构发展到后来使用石材做柱子。
柱式的发展前面也提到了,一种是由爱奥尼族人发展形成的爱奥尼式,另一种则是由多立克人发展形成的多立克柱式,两种柱式随着建筑活动的发展同时进行演进。
爱奥尼柱式纤巧而端丽,比例轻快,像一个身材颀长的少女,柱头柔和精致的涡卷和雕饰着盾剑,桂叶和忍冬草叶的线脚强调线条,使其极富有女性化的气息;多立克柱式则沉重坚毅,厚重古朴,极少的方线脚,明显的收分与卷杀强调体积的雕刻充满着男性气息。
这两种柱式分别概括了男性与女性的体态与性格,都具有着严谨的数字比例,并且注重与人体比例关系的联系,既体现了严谨而认真地理性精神,又体现了对于健康的人体美的追求。
古典时期产生的第三种柱式——科林斯柱式。
不同的建筑风格采用不同的柱式,灵活中体现古希腊建筑与人文的结合。
•雅典卫城的发展鼎盛的古典时期,在民主制度的背景下,经济与平民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顶峰,此时的建筑发展也迎来了高潮。
雅典卫城就是这一建筑鼎盛发展时期的杰出代表。
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写到卫城建设时说“大厦巍然耸立,宏伟卓越,轮廓秀丽,无与伦比,以为匠师们各尽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竞赛,不甘落后。
”(伯利克里传) 卫城布局卫城选址在雅典城中的一个山岗,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物主要分布在西南北三个边沿,由山岗的西南部拾级而上,进入山门,映入眼前的就是雅典娜的铜像,确定了建筑群构图的中心,垂直的形体与庙宇水平的柱廊相互对比活跃了建筑群的景色。
观赏过雕像,在右前方,映入眼帘的就是拥有着端庄宏伟的列柱,庄严雕刻的山花和精致的檐步浮雕的帕提农神庙。
再看向左面,伊瑞克提翁庙秀丽颀长的女郎柱廊仿佛在接引着游行的队伍,接着来到卫北端的正门,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人们欢乐地度过这一节日。
卫城的建筑物朝向各不相同,但整体布局条理清晰而不完全死板对称,主次分明又功能完整,构成了一幅井然有序的观赏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处处贯穿人文,体现人文,使游客们在每一段路程上都能领略卫城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卫城建筑群是雅典人的骄傲,雅典政治家狄摩斯提尼曾在战乱时鼓励雅典人说“雅典仍然有永恒的财富:一方面。
是对开拓伟业的纪念,另一方面,是往日那些美丽的建筑物,山门,帕提农,商场柱廊和船坞。
”卫城山门山门位于山岗陡峭的西端,是卫城的唯一入口。
为配合整体,凸显形象与气势,它处于山顶西端地面并不取平的地方,建筑也随着地面的高差而断开,保证了前后立面各自的完整性,比例合宜。
山门采用改良了初期沉重感的多里克柱子,刚直而挺拔,使整个山门其实更加恢弘,美观性增强。
同时,为了祭祀时需要的祭礼和牺牲,中央开间处理得尤为巨大,也很好地表现了建筑物的性质。
建筑内部的柱子则使用了爱奥尼柱式,典雅秀丽的爱奥尼柱式较于强而有力的多立克柱更加细长柔美,更加适宜于建筑内部的处理使用。
而在整个建筑中,两种柱子合理的使用,更增强了建筑与人的协调感。
卫城山门是雅典人的骄傲,是当时人们认为最美的建筑物,埃巴米农达将军曾经说:是雅典人谦虚的最有效办法是:“把他们的山门搬走,搬到你自己家去。
”卫城山门对雅典人的特殊意义可见一斑。
胜利神庙为了均衡山门两侧的地形和建筑的不均衡感而故意将位于山岗南部的胜利神庙向前突出,因此,胜利神庙虽然体量较小,但在整个建筑群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朝向为同山门呼应而略微便宜,使卫城的整体构图完整。
同时神庙为了同多立克式的山门协调,虽然采用的是爱奥尼式,但柱子也都较普通爱奥尼柱粗壮,这在爱奥尼式中是比较少有的。
帕提农神庙帕提农在希腊语中译为“圣女宫”,是为了守护女神雅典娜的庙宇,在卫城建筑群中占有主体地位。
为了突出这一地位,神庙的主要设计者从多个方面来营造这种主体感。
一,将帕提农神庙的地址选在山岗的最高处,突出它的主体地位,并取得良好的观赏效果。
二,帕提农神庙是希腊建筑中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也是卫城建筑群中唯一的一个围廊式庙宇。
三,是整个建筑群中最为华美的建筑物。
作为古希腊多立克柱式最伟大的代表作,匀称的比例表现出了它典雅和刚劲,多立克柱式又丝毫没有笨重之感,重复使用的比例基数更是为其增添了数学的精密,使其构图有条不紊,坚挺有力。
神庙的雕刻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表现着希腊神话故事的雕刻并不像从前生硬的塞在三角形的外轮廓里,刻板的追求对称,却损失的美感,而是结合三角形灵活处理群雕,巧妙的处理使其拥有了更大的艺术成就。
题材的选用也十分讲究,辉煌的民主制度场景,欢乐的气氛洋溢着,象征着欢欣的希腊人和他们幸福的生活。
伊瑞克提翁庙伊瑞克提翁庙是为了纪念传说中雅典人的始祖而建立的一座爱奥尼式神庙。
基址选在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块神迹地,但基地并不平整,处理起来并不容易。
建筑师选择了最为恰当地布置:圣堂横跨过落差很大的断坎,建筑外墙与断坎边缘平行,在北面的正门造出柱廊来完整建筑的观赏效果,东西端也更加匀称。
在南立面的西端,六个端庄秀丽的女廊柱搭接了断坎上下建筑物,使两栋建筑之间不再有脱节感。
而光影的变化和女郎雕像的秀美充分表现了爱奥尼柱式的性格。
神庙的形体复杂,立面更是变化多端,但整体的构图十分完整,立面与立面之间遥遥呼应,交接的圆转而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