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解析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解析

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任课教师:所属院部:建筑工程与艺术学院教学班级:教学时间:2015—2016 学年第 1 学期湖南工学院1 实验一 拉伸实验一、本实验主要内容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实验。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1.测定低碳钢的流动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截面收缩率ψ和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2.根据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表现的现象,绘出外力和变形间的关系曲线(F L -∆曲线)。

3.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性能和断口情况。

三、实验重点难点1、拉伸时难以建立均匀的应力状态。

2、采集数据时,对数据的读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提问、讨论、启发、演示、辩论等;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实验的理论指导和提醒学生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

五、作业与习题布置1、低碳钢拉伸图分为几阶段?每一阶段,力与变形有何关系?有什么现象?2、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时可测得哪些力学性能指标?用什么方法测得?1 实验一 拉伸实验拉伸实验是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之一。

由本实验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明材料在静拉伸下的一些性能,诸如材料对载荷的抵抗能力的变化规律、材料的弹性、塑性、强度等重要机械性能,这些性能是工程上合理地选用材料和进行强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一、实验目的要求1.测定低碳钢的流动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截面收缩率ψ和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2.根据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表现的现象,绘出外力和变形间的关系曲线(F L -∆曲线)。

3.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性能和断口情况。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万能材料试验机、游标卡尺、分规等。

三、拉伸试件金属材料拉伸实验常用的试件形状如图所示。

图中工作段长度l 称为标距,试件的拉伸变形量一般由这一段的变形来测定,两端较粗部分是为了便于装入试验机的夹头内。

为了使实验测得的结果可以互相比较,试件必须按国家标准做成标准试件,即5l d =或10l d =。

对于一般板的材料拉伸实验,也应按国家标准做成矩形截面试件。

其截面面积和试件标距关系为l =l =A 为标距段内的截面积。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1、低碳钢的拉伸实验(1)试件的准备:在试件中段取标距10l d =或5l d =在标距两端用分规打上冲眼作为标志,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范围内测量中间和两端三处直径d (在每处的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取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用。

(2)试验机的准备;首先了解材料试验机的基本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习试验机的操作规程。

根据低碳钢的强度极限b σ及试件的横截面积,初步估计拉伸试件所需最大载荷,选择合适的测力度盘,并配置相应的摆锤,开动机器,将测力指针调到“零点”,然后调整试验机下夹头位置,将试件夹装在夹头内。

(3)进行实验:试件夹紧后,给试件缓慢均匀加载,用试验机上自动绘图装置,绘出外力F 和变形L ∆的关系曲线(F L -∆曲线)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载荷增加到A 点时,拉伸图上B '段是直线,表明此阶段内载荷与试件的变形成比例关系,即符合虎克定律的弹性变形范围。

当载荷增加到B '点时,测力计指针停留不动或突然下降到B 点,然后在很小的范围内摆动,这时变形增加很快,载荷增加很慢;这说明材料产生了流动(或者叫屈服),与B '点相应的应力叫上流动极限,与B 相应的应力叫下流动极限,因下流动极限比较稳定,所以材料的流动极限一般规定按下流动极限取值。

以B 点相对应的载荷值S F 除以试件的原始截面积A 即得到低碳钢的流动极限S σ,S S F Aσ=流动阶段后,试件要承受更大的外力,才能继续发生变形若要使塑性变形加大,必须增加载荷,如图形中C 点至D 点这一段为强化阶段。

当载荷达到最大值b F (D 点)时,试件的塑性变形集中在某一截面处的小段内,此段发生截面收缩,即出现“颈缩”现象。

此时记下最大载荷值b F ,用b F 除以试件的原始截面积A ,就得到低碳钢的强度极限b σb b /F A σ=。

在试件发生“颈缩”后,由于截面积的减小,载荷迅速下降,到E 点试件断裂。

关闭机器,取下拉断的试件,将断裂的试件紧对到一起,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断裂后试件标距间的长度1l ,按下式可计算出低碳钢的延伸率δ %1001⨯-=ll l δ。

将断裂的试件的断口紧对在一起,用游标卡尺量出断口(细颈)处的直径1d ,计算出面积1A ;按下式可计算出低碳钢的截面收缩率ψ,%1001⨯-=AA A ψ1图1-2 图1-3从破坏后的低碳钢试件上可以看到,各处的残余伸长不是均匀分布的。

离断口愈近变形愈大,离断口愈远则变形愈小,因此测得1l 的数值与断口的部位有关。

为了统一δ值的计算,规定以断口在标距长度中央的31区段内为准,来测量l 的值,若断口不在31区段内时,需要采用断口移中的方法进行换算,其方法如下:设两标点C 到C '之间共刻有n 格,如图1-4所示,拉伸前各格之间距离相等,在断裂试件较长的右段上从邻近断口的一个刻线d 起,向右取2/n 格,标记为a ,这就相当于把断口摆在标距中央,再看a 点至1C 点有多少格,就由a 点向左取相同的格数,标以记号b ,令L '表示C 到b 的长度,则L L ''+'2的长度中包含的格数等于标距长度内的格数n ,故L L l ''+'=21。

当断口非常接近试件两端,而与其头部之距离等于或小于直径的两倍时,一般认为实验结果无效,需要重作实验。

2、铸铁的拉伸实验 (1)试件的准备: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范围内测量中间和两端三处直径d 取最小值计算试件截面面积,根据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估计拉伸试件的最大载荷。

(2)试验机的准备:与低碳钢拉伸实验相同。

进行实验:开动机器,缓慢均匀加载直到断裂为止。

记录最大载荷b F ,观察自动绘1 图装置上的曲线,如图1-3所示。

将最大载荷值b F 除以试件的原始截面积A ,就得到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A F /b b =σ。

因为铸铁为脆性材料,在变形很小的情况下就会断裂,所以铸铁的延伸率和截面收缩率很小,很难测出。

五、预习要求阅读教材中材料力学性能的有关部分,准备好测试记录表格。

六、思考题(1)低碳钢拉伸图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力与变形有何关系?出现什么现象?(2)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时可测得哪些力学性能指标?用什么方法测得?教学后记:1实验二纯弯梁试验一、本实验主要内容通过实验研究纯弯梁弯曲其正截面的应力分布规律,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1. 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某一截面上的应力及其分布情况。

2. 观察梁在纯弯曲情况下所表现的虎克定律,从而判断平面假设的正确性。

3. 进一步熟悉电测静应力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其操作方法。

三、实验重点难点1、如何保证实验过程中梁的弯曲为纯弯曲。

2、采集数据时,对数据的读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提问、讨论、启发、演示、辩论等;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实验的理论指导和提醒学生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

五、作业与习题布置1、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一些?1实验二:纯弯梁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某一截面上的应力及其分布情况。

2、观察梁在纯弯曲情况下所表现的虎克定律,从而判断平面假设的正确性。

3、进一步熟悉电测静应力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其操作方法。

4、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σ=My/Iz的正确性。

5、测定泊松比μ。

二、实验梁的安装示意图1.纯弯梁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实验装置其装置如图2-1所示。

2.纯弯梁的安装与调整:在如图2-1所示位置处,将9.拉压力传感器安装在8.蜗杆升降机构上,拧紧,将2.支座(两个)放于如图所示的位置,并对于加力中心成对称放置,图2-1 纯弯梁实验安装图将纯弯梁置于支座上,也称对称放置,将4.加力杆接头(两对)与6.加力杆(两个)连接,分别用3.销子悬挂在纯弯梁上,再用销子把11.加载下梁固定于图上所示位置,调整加力杆的位置两杆都成铅垂状态并关于加力中心对称。

摇动7.手轮使传感器升到适当位置,将10.压头放如1 图中所示位置,压头的尖端顶住加载下梁中部的凹槽,适当摇动手轮使传感器端部与压头稍稍接触。

检查加载机构是否关于加载中心对称,如不对称应反复调整。

注意:实验过程中应保证加载杆始终处于铅垂状态,并且整个加载机构关于中心对称,否则将导致实验结果有误差,甚至错误。

3.纯弯梁的贴片:5#、4#分别位于梁水平上、下平面的纵向轴对称中心线上,1#片位于梁的中性层上,2#、3#片分别位于距中性层和梁的上下边缘相等的纵向轴线上,6#片与5#片垂直,如图2-3所示。

图2-3 纯弯梁贴片图三、实验原理图2-4为试样受力图为了测量应变随试样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应变片的粘贴位置如图2-3所示。

这样可以测量试件上下边缘、中性层及其他中间点的应变,便于了解应变沿截面高度变化的规律。

表2-1原始参数表材料弹模(GPa)几何参数应变片参数应变仪灵敏系数K仪b(cm)h(cm) a(cm)灵敏系数K片电阻值(Ω)碳钢210 2.0 4.0 10.0 2.00 120 2.0图2-4 纯弯梁受力图1 由材料力学可知,矩形截面梁受纯弯时的正应力公式为式中:M 为弯矩; y 为中性轴至欲求应力点的距离;312z bh I =为横截面对z 轴的惯性矩。

本实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的方法加载,每次增加等量的载荷⊿P ,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即:初载荷为零,最大载荷为4kN ,等量增加的载荷⊿P 为500N 。

分别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修正后的值) 实ε∆,求出各点应力增量的平均值实σ∆。

把测量得到的应力增量实σ∆与理论公式计算出的应力增量理σ∆加以比较,从而可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上述理论公式中的M ∆按下式求出:材料力学中还假设梁的纯弯曲段是单向应力状态,为此在梁上(或下)表面横向粘贴6#应变片,可测出ε,式中μ:梁材料的泊松比可由(ε横 /ε纵)计算得到μ,从而验证梁弯曲时近似于单向应力状态。

材料的弹性模量E 值和泊松比μ值。

四、实验步骤1、确认纯弯梁截面宽度 b=20mm,高度 h=40mm ,载荷作用点到梁两侧支点距离a=100mm 。

2、将传感器连接到BZ 2208-A 测力部分的信号输入端,将梁上应变片的公共线接至应变仪任意通道的A 端子上,其它接至相应序号通道的B 端子上,公共补偿片纵横纵εεμε∆∆=∆∆=A P E zI y M ⋅=理σa P M ⋅=∆∆21z I y M ⋅=∆σ∆理实实ε∆σ∆⋅=E1接在公共补偿端子上。

检查并纪录各测点的顺序。

3、打开仪器设置仪器的参数,测力仪的量程和灵敏度设为传感器量程、灵敏度。

4、本实验取初始载荷P0=0.5KN (500N ),Pmax=2.5KN(2500N),ΔP=0.5KN(500N),以后每增加载荷500N ,记录应变读数εi ,共加载五级,然后卸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