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PPT
《呼兰河传》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 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 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麻木的精 神状态。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 在愚昧和迷信观念下“无意识地”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 献给旧礼教的祭坛上的叙说,向世人发出了男权社会对于妇 女的摧残和迫害,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实施的呐喊; 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性,反而主动组成“杀人团”以堂而 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了。这是对 令人颤栗的悲剧的控诉和呐喊。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涟漪.(yī ) 4.荒谬.( miù)
2.拯.救( zhěng) 5.渲.染( xuàn)
3.欺侮.(wǔ ) 6.奔忙不迭.( dié)
(二)多音字
1.扎包 扎.扎 花.( (
zā ) zhā)
3.露露 露. .水 马( 脚(lù)lòu)
5.横横 横. .行 财( (
对不少市民来说,如果花一些钱让孩子出去见见 例句
世面 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要花一个家庭一个月
的收入,那就值得考虑。
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辨析
市面:街上商店或摊点多的地方,城市工商业
活动的一般状况。
2.工夫 功夫 《苏乞儿》号称“中国首部 功夫 3D影片”,
例句 里面的很多武术设计花费了很多 工夫 。 工夫:指时间;空闲时间。 功夫:指本领;造诣。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 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 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 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 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 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 的情怀。
héng) hèng)
2.蒙蒙蒙..骗起(来m(ēmnégn)g)
4.通一 通.通 红.( (
tòng) tōng)
6.丧出 丧.丧 失.( (
sāng ) sàng)
二、写准字形
神cǎi(采) 1.扎cǎi(彩)
作yī(揖) 2.jī( 缉)拿
diàn( 惦)记 3.diān( 掂)量
xiān(掀 )开 4.qìn(揿 )电铃
1.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 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 到被折磨而死的?结合课文乃至全文,抓住关键语 言作简要叙述。
[明确] ①她是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 娘;②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 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 “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要逃命似的狂喊”;“到 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 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 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还没有到二月, 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 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 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 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 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 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 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赤身luǒ(裸 )体 5.脚huái( 踝)
sī( 撕)扯 6.sī( 厮)杀
yù(预)备 7.逸yù( 豫)
biàn(辫)子 8.biàn( 辩)解
xi ng(享)福
波lán(澜)不惊
9.万事héng(亨)通 10.五彩斑lán (斓)
三、辨析词语
1.世面 市面
目前 市面 上各种夏令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本课所节选的有关“小团圆媳妇”的这一部分,是小说第 五章的第五至第十节。第五章讲“我”的邻居之一老胡家的故 事,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 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但是由于过分大方,不合世俗,常遭婆 婆无端打骂,左右邻居也都支持这种行为,小团圆媳妇被折磨 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信跳大神的人的话,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 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很多人都来看热闹。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 里开始的。跳大神的把她放在大缸里用滚热的水浇,给她“洗 澡”,终于将小团圆媳妇折磨致死。
辨析
四、成语释义 1.含辛茹苦:形容经受艰辛困苦。 2.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稍微发抖的样子或小心谨 慎的样子。 3.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 不断。 4.探头探脑:不断探头看,形容鬼鬼祟祟地窥视。 5.活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着。形容健康活泼、 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6.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20世纪中国 著名女作家,文化革命活动家,是黑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笔名萧 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幼丧母。1930年,反对包办婚姻出 走,结识萧军,走上写作之路,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 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由此取得了在现代 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 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轰动。鲁迅为之作序,高度评 价。后来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到山西临汾任教。1940年去香港。最 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及系列回 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寂寞的童年生 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 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 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 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在萧红生命的 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 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 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 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