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ppt课件
呼兰河传
(节选)
萧红
初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回忆了那些动植物物?有何特点? 2、课文回忆了哪些人?有何特征?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着童趣,请边读 边从文章中找出来。
动物:蜂子、蝴蝶、蚂蚱…… 地点:大花园
童话的王国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
童 年 生 活
自 由
快 乐
人物:祖父和我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 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风格,一方面 延续了废名以来小说诗化、散文化的风格,进一步促 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则以其独特的文 体风格和悲剧性主题形成了一种独具意味的艺术世界。 这种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诗意之美 :诗意之美是“萧红 体”小说最显著、最潜在的美 质。抒情主体自我形象的存在, 构成了富于抒情气息的情境、 氛围,形成了小说常有的诗意 美。 “非常”的语言:用自然的 陌生语言(儿童语言)描写熟 悉的世界,使其语言新鲜自然、 稚拙浑朴,别具情趣。 自传式叙事方法: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限制, 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并带来突出的艺术效果。 散文化的文体结构:突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关系和因果关 系结构作品的方式,有意淡化时间和因果关系,强化空间结 构,代之以富于情趣的场景和片断的细腻描写。
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 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别具一格的“萧红”
萧红作品虽没直接描述 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 悟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 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 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 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 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 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 的呼唤”。
示例诵读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 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 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 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 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 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都不开, 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 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 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 头上飞走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 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深入思考
1、作者写这部作品时已经成年,为 什么她对这童年生活的记忆如此深刻, 且又这般的怀念?
2、在那样的年代,作者回忆天真烂 漫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吗?揣摩一下作 者是否有别的用意?
深入思考
1、作者写这部作品时已经成年,为什么 她对这童年生活的记忆如此深刻,且又这 般的怀念?
童年是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 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 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 往往会怀想童年。 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 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 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 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 她精神的最后寄托与情感的归宿。
种菜 自 铲地(认错谷子) 由 的 摘黄瓜、追蜻蜓 天 采花心、绑蚂蚱腿 堂 浇菜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内容, 给课文加题目。
园趣
祖孙情
童年趣事 我和祖父 我家的大花园
品读赏析
《呼兰河传》是一部散文体小说,非常 适合诵读,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片段, 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朗读,读出你在文 中体味到的情感 。
重读十一个“就” 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
走近萧红
整体感知
关于作者
民 国 四 大 才 女 之 一
萧红(1911~1942)
现代小说家。呼兰县 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 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 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 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 军相识,并与萧军合著 小说散文集《跋涉》
写作训练
回忆你的童年,写一段充 满情趣的文字。(要求:仿 照作者语言的特点,两百字 左右)
谢谢大家
深入思考
2、在那样的年代,作者回 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向 往吗?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 别的用意?
《呼兰河传》不仅仅是为了回忆美好的童年, 更是对慈爱的祖父是无限的眷恋,对自由的后花 园是无限的向往,祖父与花园是她的精神家园。
阅读启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2、写作应该具有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 3、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应高于生活。
示例诵读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 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 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 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 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 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 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 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 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 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一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名家评论
1、“《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 感。”
——文学批评家夏志清
2、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
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 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3、《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自传性的散文体小说。 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较 真实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 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河城的 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 生活的种种方面,它是为整个小 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小说里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 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 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 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