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2018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5298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2018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5298

高青县2018年毕业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空格内。

(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juàn)侗.吓(hè)拈.轻怕重(niān)凝神伫.立(chù)B.侧.隐(cè)萦.绕(yíng)惴.惴不安(zhuì)迤逦.而行(lǐ)C.黝.黑(yǒu)穴.位(xué)头晕目眩.(xuàn)璀璨.夺目(càn)D.粗糙.(zào)虬.枝(qiú)鬼使神差.(chāi)虎视眈.眈(dā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B.武侠小说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是快意恩仇的江湖、独步天下的武林,但它们曾都被父母们盖上“闲书”的烙印,是耽误学习的首当其冲....者。

C.读书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可以让人民安居乐业、从容优雅,让城市文脉延续,让城市气象焕然一新....,散发出无穷魅力。

D.在机场附近操控遥控飞行器,不仅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降,甚至可能导致机毁人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近几年物流快递和外卖点餐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呼啸街头已是一个非常寻常的现象。

B.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逆袭夺冠。

C.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无聊,往往遮蔽了我们对生活之美、对文字之美的感悟和体验。

D.阅读是一个建筑人生的过程,它对人的影响在无数次的“开卷有益”中慢慢筑构而成,一本一本书慢慢搭建起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去影响你的种种抉择。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

B. “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C.《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D.《威尼斯商人》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②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

③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④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⑤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

⑥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A.①②⑤③④⑥B.②①⑥⑤③④C.⑤③④①②⑥D.②⑤③④①⑥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2分)6.默写填空。

(7分)(1)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5)山水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之常物,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描绘了山水的灵动之貌;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展现了山水的壮阔之美。

7.对下面这首宋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上阙把酒问月,“我欲”“又恐”“何似”等词语表达了诗人自己复杂又纠结的情绪,但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

B.下阙对月抒怀,“转朱阁,低绮户”表面写月,更是写人,即表现诗人因政治处境失意而抑郁惆怅的心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诗人的旷达心胸。

D.词的上下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如“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句。

8.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2分)【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新内容)③数:技巧。

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如王.天下(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

B.虽.有佳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D.丘得其为人,黑而.长学而.不思则罔(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3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12分)桌与案马未都①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

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的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的为桌。

②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

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

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而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

再比如,我过去当编辑的时候,经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写检查。

③中国人把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正是我们的文化的独特之处。

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语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

因为我们过去办公,都使用案,相对来说与桌无关。

④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

有一种叫作翘头案,它属于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夸张,过去都是在寺院或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对神灵、对祖宗的一种敬畏。

衙门里也用供案,这里的供案翘头非常高,非常夸张。

它具有威严感,从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

如今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

如果法官搬一个小板凳坐那儿,估计犯人心里就该想怎么逃脱法律的制裁了。

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

那么,衍生出来的词语就有“案件”,原指放在案上的文件;后来把在案前审理事情,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

⑤文人设计出一种适合自己用的书案,它非常温和,也有翘头,但把夸张的感觉去掉了,翘头很小。

这个小翘头干吗用呢?我们知道,中国有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式叫手卷,卷起来是一个轴,比如《江山万里图》《清明上河图》,看的时候要横向打开。

过去看手卷有讲究,你不能趴在地上看,也不能搁在方桌上看,就得在这种翘头案上看。

我曾遇到过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得到一幅手卷,急忙在桌子上打开,手卷的轴一下子滚到桌边,一把没抓住,轴咣当掉下去,画轴撕破了。

如果他在翘头案上看,轴滚到案的两头,就停住了,不会掉下去。

⑥由于案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小。

所以,桌与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

⑦桌子在越来越突出实用功能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

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出来的意思。

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

后来才把“卓”字底下的“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现在的“桌”字。

(选自《读者》,有删改)9.请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桌与案的区别。

(3分)10.“案”有哪些文化方面的内涵呢?请概括。

(2分)11.第⑤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3分)1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寺院或祠堂里使用的案腿部非常夸张,衙门里使用的案则翘头非常高。

B.在作者看来,“拍案而起”和“拍桌子砸板凳”这两种情绪是有高下之分的。

C.案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家具,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

D.桌最早指木质的桌子,侧重实用功能。

后来写成卓越的“卓”,表示高出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18分)我的大荣姨铁凝⑴我记事以来的第一个女性朋友,是保姆奶奶的一位邻居,我叫她大荣姨。

⑵那时候我三岁,生活在北京。

大荣姨是个中学生,有一张圆脸,两只细长眼睛,鼻梁两侧生些雀斑。

我不讨厌她,她又特别喜欢我,经常在中午来到保姆奶奶家,自愿哄我睡午觉,给我讲些啰唆而又漫长的故事,也不顾我是否听得懂。

那些故事全被我遗忘了,至今只记得有个故事中的一句话:“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什么叫“狮子路口”呀?三岁的我竭力猜测着:一定是那个路口有狮子。

狮子我是见过的,父母抱我去过动物园的狮虎山。

但我从未向大荣姨证实过我的猜测,因为每当她讲到“十字路口”时,我就快睡着了。

梦中也没有狮子,倒常常出现大荣姨那张快乐的圆脸。

⑶我弄懂“十字路口”这个词的含意是念小学以后的事。

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每当我和同学们走到十字路口时,便会想起大荣姨故事中的那句话。

真是的,三岁时我连“十字路口”都不明白——我站在十字路口,心中笑话自己。

这时我已随父母离开了北京,离开了我的保姆奶奶和大荣姨,但我仍然愿意在假期里去北京看望她们。

⑷小学二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看望保姆奶奶和大荣姨。

奶奶添了不少白头发,大荣姨是个地道的大人了,在副食店里卖酱油——这使我略微有点失望。

我总以为,一个会讲“十字路口”的人不一定非卖酱油不可。

但是大荣姨却像从前一样快乐,我和奶奶去她家时,见她正坐在一个马扎上编网兜,用红色透明的玻璃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