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_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动物行为多种多样,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易产生兴趣,但从本质上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更为重要,这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浅入深出,层层递进,有认识动物的行为到动物行为的不同及意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行为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习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这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两个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展示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出示四幅图片,引出动物行为的慨念并举例动物行为。

二、利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的学习:
1、由故事引入思考“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来到陌生的主人家,刚开始有点怕人,只会乖乖的吃饭、睡觉。

后来经过主人的训练以后,它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拉屎、拉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它还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呢!于是,这家的主人对它是疼爱有加,每顿饭都有好吃的,还直夸它聪明呢。


找出小狗的三种行为及分类,引出对“先天性行为”的学习。

2、先天性行为的学习
展示精美图片,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并思考“以上的这些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从获取途径和功能上找相同点。

学习之后进行巩固练习:
(1、)想一想:母鸡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2、)红雀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3、)红雀的这种行为对其本身有何意义?
3、由红雀行为的弊端引出学习行为的思考
展示图片思考问题:以上的这些动物的行为是怎样获得的?你怎么看待这些行为?
教师归纳总结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进行了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比较,加深了对动物的学习行为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2)由前一个活动引出更深一步的思考: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大山雀、幼猩猩和黑猩猩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进行归纳总结,填写表格“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4、动物社会行为
放录像: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1)群体中的社会行为有什么特点?
(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你知道那些动物的交流方式?
5、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学生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四、基础巩固、当堂训练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学情分析:动物的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动物的行为与其行为密不可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及其实现过程,这对本节课学习“动物的行为及其对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存的意义”具有重要铺垫作用。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多种多样的动物的行为早已熟知,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动物的表演行为等。

这些行为有着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学生并不知道那些是先天性行为,那些是学习行为,也不知道这些行为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可以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效果分析:这一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节的内容。

刘恩山教授讲到:这部分知识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有直接和间接的相关。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可以在与动物建立更好的关系上起到很好作用。

从学科知识教育来说,动物行为的知识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动物行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要求。

一是要求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二是能够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这是两个具体要求。

教学反思:
本节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融合应用能力仍然亟需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意仅仅局限在对单个或两个知识的融合应用,对多学科知识或者多个知识点的融合实践应用能力不强。

学生的在表达方面,一是用词不够准确,无法做到清晰准确表达,二是表达的不构条例,表达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带着微笑走进每一个班级,面对每一位
学生,尊重学生,及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积极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加强学习,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认真备课,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将教材上活,使学生乐学生物,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当堂训练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里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几种动物行为中,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吃牛奶
4. 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A蚯蚓 B 大山雀 C 黑猩猩 D 牛
5. 有一种雌性萤火虫很奇怪,它能准确的模仿另一种雌性萤火虫的信号,吸引该种的雄性个体前来。

那么,雌性萤火虫的这种行为可能是()
A 吸引同种异性前来交配
B 吸引不同种异性前来交配
C 诱骗不同种异性以取食
D 对不同种异性表示友好
8、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9.狒狒群体中担任首领的一般是()
A、最强壮的雌狒狒
B、最强壮的雄狒狒
C、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体
D、最强壮的雌狒狒和雄狒狒
10、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动物“通讯”的是()
A、蚂蚁根据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
B、长尾猴发现豹时会发出一种叫声
C、小动物闻到老虎气味纷纷逃避
D、乌鸦见到老鹰时大声鸣叫
11、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大雁南飞B黄牛耕地C狗辩主客D老马识途
12、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A蚯蚓B青蛙C蝗虫D黑猩猩
13、在紧急情况下,很多动物都喜欢假死,这种行为属于()
A取食行为B防御行为C繁殖行为D迁徙行为
知识拓展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

这两个女孩,大的有七、八岁,起名为卡玛娜,她后来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救下后不到一年就死在了孤儿院里。

卡玛娜喜欢用四肢爬行,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

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很相像:嗅觉灵敏,牙齿尖利,喜欢吃生肉,耳朵还能抖动。

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1、结合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狼孩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2、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融合应用能力仍然亟需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意仅仅局限在对单个或两个知识的融合应用,对多学科知识或者多个知识点的融合实践应用能力不强。

学生的在表达方面,一是用词不够准确,无法做到清晰准确表达,二是表达的不构条例,表达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带着微笑走进每一个班级,面对每一位
学生,尊重学生,及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积极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加强学习,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认真备课,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将教材上活,使学生乐学生物,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课标分析: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