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生物1-4册教材分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1-4册教材分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学段生物教材分析
流程:一、学段整体分析
二、单元和板块分析
一、学段整体分析
(一)初中学段生物课程总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科学地选择了10个一级主题:考虑到在现代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设立了贯穿于各主题容之中的第一主题——“科学探究”;考虑到学生认识生物基础知识的需要,设立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考虑到人
与生物圈体现了生物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意识,设立了“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三大主题;考虑到生物圈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十分重要,所以单列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考虑到生物圈中的生物丰富多彩,其来源和发展非常有趣味性,是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和自身所必需的,所以设立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两个主题;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三)教材容和逻辑线索
初中学段人教版共安排了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四本教材,包括了八个单元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使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容的学习。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单元的重要基础。

因此,教材将《生物和细胞》安排在第二单元。

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

因此,第三单元安排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四单元安排了《生物圈中的人》。

另外,将《生物圈中的人》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有利于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生物圈中还生活着其他的生物。

因此,第五单元安排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生物的各个类群也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物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呢?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而生物的进化实质上是生物的遗传、变异特性与环境的选择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些容安排在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让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材将“健康地生活”单独列为第八单元。

二、单元和板块分析
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种类之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四单元共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人的由来》介绍了包括作为物种的由来和作为个体的由来,前者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后者即人的生殖。

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是人的营养、呼吸、体物质的运输、排泄、调节。

第七章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规自己的行为。

第四章《物质的运输》在第四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下面我将对第四章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我将从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六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有两项: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组成(了解层次),概述血液循环(理解层次)。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
学生通过第二章的学习,认识到人体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了解到人体可吸收大气中的氧气。

那么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到达细胞的?细胞产生的废物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在
此基础上学习物质的运输,就顺理成章帮助学生解开了疑问。

同时也为第六章《人体废物的排出》做好了知识铺垫。

因此,第四章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材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
本章教材共安排了四节容:第一节《血液》介绍了血浆、血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第二节《血管》分别介绍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第三节《心脏》介绍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介绍了血型的发现及输血相关知识。

本章教材的安排具有很强的条理性:第一节先让学生认识到血液是流动的组织,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及废物。

那么,血液流动的管道是什么?紧接着介绍了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血液在血管流动的动力是什么?接下来介绍了第三节《心脏》。

血液、血管和心脏共
同构成了血液循环系统。

在此基础上,讲解了体循环和肺循环。

最后,让学生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的知识。

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有: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相适应的特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型与输血。

本章难点是: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输血的原则。

(五)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为本章学习做好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但本章教材重难点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六)教学策略
1、运用五步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本章教材容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我校的“自主—合作”五步教学模式。

在学习《血管》一节时,采用该模式,可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1)自主预习
阅读课文66页-67页,完成表格
(2)合作释疑:以小组为单位对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并解决。

(3)展示提升:学生对预习成果进行展示。

同时穿插教师的讲解、追问和点拨。

例如:针对毛细血管结构适于进行物质交换这一重难点知识,教师可追问:血液中什么物质进入了组织细胞?细胞中哪些物质进入了血液?对于三种血管的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并思考问题:血液在人体血管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经过分析,学生就会得出结论。

针对四肢静脉中含有静脉瓣这一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两幅插图后,得出结论: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4)巩固测评:针对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检测,及时查缺补漏。

(5)运用创新: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本节课可联系平时抽血和输液的现象,提出问题:在抽血或输液时,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你知道这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
2、借助直观教具,增加感性认识
教师可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血液的成分时,可提前准备好新鲜的血液,注入加有抗凝剂的试管中,待血液分层后,引导学生认识血液各部分结构。

在学习心脏结构时,课前准备好新鲜的猪心脏,解剖后让学生观察,再结合挂图认识四个腔,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以及两种瓣膜。

在学习血液循环时,可结合挂图指导学生总结体循环途径、肺循环途径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

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3、注重梳理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在本章教学中,针对重难点知识,可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梳理和归纳,加深理解和记忆。

例如: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对三种血管的比较。

总结归纳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本章知识小结等。

4、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学习红细胞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什么是贫血病?贫血患者应多吃哪些食物?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在学习白细胞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血常规化验单上白细胞数量增多时,医生就会认为病人体有炎症?
学习完血液一节容后,可补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知识。

在学习冠脉循环时,可补充预防冠心病的知识。

5、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在制定每节课或每项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学会量血压、测脉搏的一些技能。

另外,通过了解卡尔·兰德斯坦纳、哈维的资料,以及无偿献血的知识,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6、重视实验教学
本章共安排了两个实验。

教师可通过合理分组以及对小组合作实验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提高实验课的效率。

以上仅是我对初中生物教材一些浅显的认识和思考,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进行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