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上)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 。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2.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 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B.小组教学C.班级授课制D.复式教学5.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B )。

A.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B.特殊的认识活动C.特殊的实践过程D.师生交往活动6.(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组织形式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 )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

A.教学B.教学原则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

A.教学工作B.智育C.体育D.德育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A )。

A.教学模式B.教学原则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1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

A.教育B.教学C.教授D.学习13.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C)。

A.管理B.德育C.教学D.服务14.《学记》中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B )原则。

A.因材施教B.系统性C.启发性D.巩固性1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6.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原则(C )。

A.“各因其材”B.“学而时习之”C.“开而弗达”D.“人不知而不愠”17.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是(A )。

A.教学B.课外活动C.共青团活动18.教学模式是以(D )为基础形成的。

A .教学理论B .科研成果C.教学计划D.教学实践19.杜威的设计教学法属于(A )。

A.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B.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D.概念获得模式20.巩固性原则强调(C )是巩固的前提。

A.复习B.实践C .理解D.作业21.因材施教是指让(A )。

A.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B.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规格和基本标准22.“面向每个学生”体现了(A )原则。

A.因材施教B.循序渐进C .巩固性D.理论联系实际23.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D )。

A.小组合作学习B.分层教学C.个别教学D.班级授课制24.与讲授法相比,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更关注( C)A.学生是否参与学习B.学习结果C.学习过程D.对学习过程结果同等关注和重视25. 把教学进程设计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的教学模式是(A )A.设计教学模式B.发现学习模式C.范例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模式26.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是(A )A.罗杰斯B.布鲁纳C.布卢姆D.赞可夫27.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了(B )A.系统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量力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8.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倡的范例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即( C )A.个性、类性、综合性B.稳定性、可行性、动态性C.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D.德性、智性、体性29.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探索,改变师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由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

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环节的构成是(D )A.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C.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布置作业D.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30.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C )A.传授知识B.培养技能C.培养人D.育德31.对教学模式研究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是美国学者( A )A.乔伊斯和韦尔B.柯尔伯格C.杜威D.布鲁纳3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是( C )A.以学生为本B.让学生自发地学习C.给学生以安全感D.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33.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枝如接知”体现了教学的( B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1 分或 2 分,10 分;共如单项选择每题2 分则无多项选择)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 ABDE )。

A.诱导学习动机B.领会新教材C.拟定解决课题方案D.巩固知识E.检查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CD )。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3.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BCDE )A.设置问题情境B.确定问题或课题C.总结评价D.执行计划E.拟定解决课题方案4.属于社会类的教学模式包括( ABD )A.直率性训练模式B.角色扮演模式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D.课堂会议模式E.群辩法模式5. 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

下列属一课的有( ABCDE )A.新授课B.复习课C.测验课D.练习课E.实验课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方法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2.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4.教学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5.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6.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7.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8.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9.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10.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11.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与安排等问题。

12. 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古城、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四、简答(2004.4 开始改为每小题5 分,共25 分,以前为每题6 分,共30 分)1.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1)充分了解学生。

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2)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

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

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

(3)面向每一个学生。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2.为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的规律等等。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古城、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2.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赞科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的根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一般发展是指学生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

他的教学原则体系是针锋相对地在批判和否定凯洛夫原有的五条原则体系基础上形成的:(1)高难度原则。

赞科夫认为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和一般发展。

因此提出与之相反的高难度员额,强调要讲教学建立在高水平之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种能为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不断提供丰富食物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迅猛的发展。

(2)高速度原则。

赞科夫反对巩固性原则,主张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就要向前进,就应当交给他们新的知识,以广度求深度。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赞科夫提出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尽可能在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规律、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规则的基础上,形成读、写、算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