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
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
“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
“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
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
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
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
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
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
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
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
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
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小玲,女,12岁,某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班级学习委员。
父亲是金融师,母亲是检察官。
小玲从小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疼爱的“掌上明珠”。
父母和教师对小玲的期望都很高,要求也很严。
父母要求女儿门门功课必须在90分以上,总分在全年级前三名之内。
对于孩子的业余爱好,父母也抓得很紧,目标是琴棋书画样样通。
不仅请人教孩子弹钢琴和跳芭蕾舞,每个周末还安排孩子到市青少年宫参加书画培训:父亲略通棋术,抽空便教女儿下围棋、下象棋。
把女儿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老师对小玲的期望也很高,常以她写的作文为范例,在全班进行讲评。
由于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小玲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更加刻苦用功,丝毫不敢懈怠。
但自从升入六年级以后,她常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有时一拿书本,就觉得头痛,两眼好像冒金星,课堂上有时也感觉脑袋发胀,不舒服,晚上睡觉时则常有失眠现象发生。
这是小学生学习疲劳综合征的一个典型案例。
学习疲劳是学生在连续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异常状态,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学习疲劳有暂时性学习疲劳和慢性学习疲劳两种。
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消除需要花较大力气,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发展下去对孩子十分不利。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有: 其一,学习负担过重。
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
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经常搞“题海战术”,使孩子疲于应付。
而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又加些练习,甚至在双休日给孩子报数个兴趣特长班。
其二,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
学习没有一定的方法。
忙忙乱乱。
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
经常开夜车,效率不高,磨蹭太长时间,造成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其三,缺乏学习兴趣。
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听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
学习无快乐可言。
针对以上原因。
对孩子的学习疲劳,家长应对症下药。
一、适当减少孩子学习时间和降低学习负担。
不考虑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每天逼着孩子长时间学习是不可取的。
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的各种“班”,宜少而精,不能让孩子没有休息、玩耍的时间。
二、教孩子科学用脑。
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
疲劳是学习的大敌,等疲劳产生之后再去消除,疲劳已经妨碍了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因此,预防疲劳更为重要。
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一样,在做家庭作业中间安排休息。
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依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但一定要分段学习,间隔10~15分钟。
休息也应采取积极方式,进行轻微的体育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几节体操、扩胸运动等,或者听一段音乐、唱两首歌、朗诵一首诗歌等。
总之,让脑子休息,全身放松,多吸氧气。
三、引导孩子精神愉快地去学习。
带着忧虑、烦恼、愁容满面地去学习,再简单的学习内容也会迅速使人疲倦。
如果能将学习当成一件孩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带着一份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很多,难度很大,也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疲劳。
四、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放松身心的方法。
如让孩子经常做如下的想象练习,可以放松身心,平心静气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睡在床上,自己的双脚是混凝土浇筑的;再想象由于手和脚一样,身体已经沉到床下了。
然后,改变想象的内容,想象自己的身体是由几个胶皮气球组成的,把脚上的阀门打开,放气,脚开始瘪了,把其他部位的阀门全打开了,想象自己的整个身躯都变瘪的情形等。
总之,克服学习疲劳的问题,需要家长提高对学习规律,特别是用脑卫生的认识,并把有关道理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也明白科学用脑的常识,共同采取可行的措施。
标题:在合适的年龄做适合的事聪聪网>> 内容信息简介:倒果汁或牛奶(2-3岁):如果想让孩子们自己倒果汁,首先他们应有足够的腕部力量,并且能控制手的动作,不至于把水倒在外面,可以把饮料事先倒在塑料小凉杯里,这样他们倒起来更容易些。
用手指蘸颜料画画(3岁):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已经能帮助他“自由创作”了,虽然他不太可能把颜料吃进嘴里,但还是要给他提供无毒无害的颜料更安全。
倒果汁或牛奶(2-3岁):如果想让孩子们自己倒果汁,首先他们应有足够的腕部力量,并且能控制手的动作,不至于把水倒在外面,可以把饮料事先倒在塑料小凉杯里,这样他们倒起来更容易些。
用手指蘸颜料画画(3岁):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已经能帮助他“自由创作”了,虽然他不太可能把颜料吃进嘴里,但还是要给他提供无毒无害的颜料更安全。
自己穿衣服(3岁):让一个3岁的孩子自己系上扣子还有点为难,但这么大的孩子自己穿脱有松紧口的裤子或套上一件T恤应该不成问题。
从婴儿床改睡儿童床(3岁):太早给孩子换床可能让他们睡不好,因为他在婴儿床里已经习惯了中途醒来时可以再睡着,可如果改让他睡在儿童床上,他可能还不懂得睡醒后不能下床走动,而应该接着睡觉。
上游泳课(4岁):在这之前,他们喜欢又跑又跳,不知不觉间锻炼了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此时,可以开始最基础的游泳训练了。
学习乐器(5岁):一个很小的宝宝就能用他的小手敲响小鼓,但真要学习乐器,现在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因为孩子到了这么大,才能够理解什么是重复,并且能读懂简单的乐谱。
一起做运动(5岁):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知道,在团体中需要遵守规则和裁判,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才能进行团体运动,懂得合作。
并且随着协调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他们能够在一起玩得更好,更开心。
自己穿鞋(5-6岁):此时他们小手的控制能力很好,能够完成这种需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做的事了。
独自淋浴(6岁):6岁的孩子平衡能力很强,站着淋浴也不会跌倒,但还是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浴室里,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调节冷热开关,需要你帮助他调节水的温度。
接听电话(6岁):长到这么大,你的孩子在接电话时询问“谁呀?找谁?”已经很熟练,而且很有礼貌,不会一拿起电话就说“喂,我妈没在家。
”但这么大的孩子要给大人传个口信可能还不容易。
独自在朋友或亲戚家过夜(6-8岁):上了小学后,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强了,不但能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而且在与小伙伴的家长交谈时也能很自如,如果他愿意,可以在假期去同学或亲戚家住一两天。
标题:智慧来自思维力聪聪网>> 内容信息简介:思维与智慧的关系,在宝宝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思维力是智能的核心,宝宝智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思维的发展水平。
思维力的好坏是衡量宝宝聪明与否,将来是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没有创新精神的最具体的表现。
爸爸妈妈别只注重给宝宝灌输大量的知识,而忽略了早期思维力的培养。
在现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得到,而宝宝的思维方法却要靠你的启蒙教育、长期的训练以及以后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获得。
思维与智慧的关系,在宝宝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思维力是智能的核心,宝宝智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思维的发展水平。
思维力的好坏是衡量宝宝聪明与否,将来是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没有创新精神的最具体的表现。
爸爸妈妈别只注重给宝宝灌输大量的知识,而忽略了早期思维力的培养。
在现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得到,而宝宝的思维方法却要靠你的启蒙教育、长期的训练以及以后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获得。
Q:什么是思维和思维力? A:思维是通常说的“思考”、“想一想”、“动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认识的高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