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但有时你听到的一些话又使你郁闷不安,苦恼万分。

我们称之为消极的心理暗示。

如一些“咒语”。

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恶劣影响很可怕。

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对孩子更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许多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乌鸦嘴。

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淘气,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

”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无恶不作,横行霸道。

结果是她的孩子越来越无法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

然后,他告诉A组的饲养员A组的老鼠特别聪明,同时告诉B组的饲养员B组的老鼠是智力一般的。

几个月后,对这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老鼠确实比B组老鼠聪明,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一个启示,他把这个启示用在了人的身上。

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他随机划出几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同学经过他的观察和测试,是智商特别高的学生,事实上他根本不了解该班学生的情况。

受到这番话的影响,老师真觉得这几个孩子特别聪明,所以总用对待聪明孩子的方法对待他们。

一年以后,这几个孩子在班里的成绩遥遥领先。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孩子被看成什么样,被说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孩子的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值得每个家长重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怎样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打造幸福成功的孩子呢?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夸奖的背后是多很多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试想一下,一个孩子若在“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环境中成长,这种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几种较有效的能促使孩子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的积极暗示法(来自《中国孩子成功法》一书)一、“新形象确立法”。

“新形象确立法”为孩子设计的理想形象包括六方面内容:智者形象、强者形象、健康形象、道德形象、自在形象、优秀的现代意识。

智者形象具体表现为:聪明、想象力丰富、爱动脑筋、学习能力强、有创造力。

强者形象具体表现为:自强、自立、自信、不怕困难、敢说敢做、对人不卑不亢。

健康形象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很少生病。

道德形象具体表现为:善于关心和理解他人、懂是非、懂善恶、有社会适应能力。

自在形象具体表现为:热爱学习、奋发向上、兴趣广泛、开朗活泼。

应该具备的优秀现代意识有:独立意识、主见意识、竞争意识、奋斗意识、创造意识、效益意识、金钱意识、社交意识。

当家长为孩子设计了理想的形象后,如何使这些设计真正变为孩子的现实,就要用到“新形象确立法”,具体由三种技术或者说三个方法构成。

(1)想象体会确立法:具体到家庭教育,当家长为孩子设计了理想的形象,这个形象可能停留在语言上、词汇上:比如聪明、自信、健康、道德、自在等等。

这时候就要用想象体会的方法,使原来比较抽象的形象设计变为孩子的现实。

具体做法是:经常想象一下孩子的新形象,把孩子的新形象当做孩子的现实,不管孩子暂时是什么样子。

家长要经常想象,孩子聪明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有创造力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要想象孩子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创造力。

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把孩子想象成坚强的、自信的、大胆的、敢说敢做的、有行为能力的人,而且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

在道德方面,把孩子想象成有是非观念的、关心他人的人。

在健康方面,不管孩子目前身体状况如何,都要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想象,而且想象他会越来越健康。

在自在状态方面,把孩子想象成有学习兴趣的、自觉的、奋发向上的、愿意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孩子,并且性格开朗。

家长每天都要做一到两次这样的想象,特别是面对孩子的时候。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还要启发、诱导孩子自己进行这种想象。

让孩子经常想象并体会一下自己的新形象。

如果家长为自己设计了对待孩子的新形象,也可以通过想象和体会的方法进入这个新形象。

“新形象确立法”为家长设计的新形象是:我们和蔼,我们微笑,我们对孩子欣赏,我们对孩子理解,我们对孩子平等,我们关心孩子,我们尊重孩子,我们耐心,我们倾听,我们智慧,我们从容,我们自信。

请体会一下,想象一下,自己现在对孩子和蔼、理解、尊重、平等、倾听、关心、欣赏。

想象一下孩子在自己眼前,就能找到那种感觉。

(2)描述确立法描述确立法,即用语言不断地描述自己为孩子设计的形象。

描述确立法用在孩子身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说立竿见影。

这也是考察了很多成功者的家庭教育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你怎么描述自己的孩子?你怎么对别人介绍你的孩子?你怎么对孩子评价他自己?这个描述非常重要。

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这种描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智力方面,你要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特别聪明,特别爱动脑筋,新点子特别多,常常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特别爱学习。

当你这样描述孩子的时候,这些描述就开始对孩子产生影响,时间长了就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认定。

对孩子的强者素质应当怎样描述呢?你描述他坚强、适应能力强、敢社交、敢讲话、不怕困难。

无论是对孩子描述,还是对其他人描述自己的孩子比如说,宝宝,你真是个好孩子,特别勇敢,特别大方。

孩子都会觉得自己具备了这种素质。

描述得越多,孩子就越勇敢、越大方。

对孩子的道德方面,要这样描述:我的孩子愿意关心别人,并且知道如何关心别人;我的孩子能够判别是非,区分好坏;我的孩子善良,但不幼稚;我的孩子能够照顾自己、保护自己;我的孩子关心社会,善于团结他人……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要这样描述:我的孩子身体特别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好;我的孩子很少生病,生病后一休息就好了;我的孩子心理也特别健康……对孩子的自在状态,也要用描述的方式予以确立:比如说,我的孩子爱学习,学习特别自觉,兴趣爱好广泛;我的孩子愿意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从不让家长操心;我的孩子有上进心……“描述”是把你对孩子的设计确立下来的第二种技术。

你把孩子设计成什么样,以后就要怎样对孩子说。

同时要彻底改掉过去对孩子不好的描述,尽快消除它们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有些家长总是习惯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孩子这样不好那样不好,那都是不好的“描述”。

(3)行为确立法。

任何形象设计都要通过行为体现出来,通过行为确立下来。

你为孩子设计的任何新品质,都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按这个品质行为,这种品质慢慢就固定下来了。

比如,你给孩子设计了一个大胆的形象,可是孩子现在还比较胆小。

怎么办呢?要通过行为,光说还不行。

带孩子到麦当劳吃饭,你可以让他到柜台自己点东西。

开始他可能比较胆怯,但经过启发诱导以后终于做了,要对他的勇敢行为进行肯定:你真棒;很大胆(这同时就是“描述”)。

他这样行为一次,你就要肯定一次,这个品质就固定一次。

给孩子设计的所有的形象,都要通过行为固定下来。

如果给孩子设计一个聪明的形象,你怎么办呢?孩子可能正在看动画片《麻辣女孩》,你可以问问他:“这个故事如果由你来编,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他可能会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就是创造。

创造就是他的行为,你要给予肯定,这同时又是“描述”。

这个行为就变成一种聪明的特点巩固下来了。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那么,当遇到某样东西引起孩子的兴趣,孩子特别爱学,自己在那儿琢磨的时候,对这种行为你要肯定,那么孩子爱学习的品质就被巩固了一次。

你想设计自己的孩子关心别人形象,不能光靠嘴说,而要行动。

例如你哪天领他出门,看到一个比他小的孩子在路边哭,你说:“上去哄哄小妹妹好吧!”他过去了,也许不是很得体的,就是用手拉了拉对方,说:“小妹妹别哭了。

”这就是行为。

很好,回来就要肯定他。

这样,关心别人的品质就在他身上得到某种强化。

每一种设计的品质,都要让孩子重复行为一次、两次、三次。

对于很小的孩子,一个品质的建立,重复两三次就有很好的效果。

大一点的孩子要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品质,你只要通过适当的行为,而且让这个行为重复多次,好的品质同样也能建立起来。

所以,用“行为确立法”可以确立孩子的新形象。

譬如孩子不敢大声讲话,就可以通过行为来改变。

我们在“未来强者训练营”中就这样训练不敢讲话的孩子,让他站起来大声讲话,声音不够大,鼓励他再大一点,再大一点,最后很大的声音,重复多次,很快就敢于大声讲话了。

要通过行为确立新的形象。

家长为自己设计的新品质,也是通过行为确立的。

当你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和蔼的家长形象时,你不能老停留在自己的设计中,而要在和孩子交往的行为中确立下来。

过去对孩子不够和蔼、不够耐心、不够欣赏、不够平等,今天,孩子回来了,你用新的态度对待他,第一次非常感兴趣地倾听他讲一讲学校的事情,第一次用过去没用过的方法去欣赏他、夸奖他。

这时候,你设计为自己的家长形象就变成你的行为方式。

在新的行为方式中,家长的新形象就开始在你身上确定下来。

所有对孩子的形象设计,包括家长对自己的形象设计,都可以通过“新形象确立法”予以确立,把原来停留在概念上的形象设计,变成活生生的新自我,活生生的新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

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

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

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当代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假定他好,八成他就会好!美好的假定:假定自己是有价值的;假定自己是重要的;假定自己的存在会给这个世界增加一个独特的个性色彩。

那么,你就会不断地发展自己,就会对自己负责,孩子的未来就会充满阳光。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对孩子做美好假定,我们必须有勇气相信孩子的未来会比自己强、比自己好。

这时候,我们想教育他的欲望就会减轻,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他成长,看着他发展,给他支持。

而孩子呢,也会一步步成长为我们假定的那样的人。

这,就是一个内在塑造的全过程,一个美妙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之二—积极暗示法2008-08-30 09:29:22| 分类:酒店文化|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每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信息,既有“明示”,也有“暗示”。

“明示”指直截了当、毫无疑义的明确信息,而“暗示”则是特定环境和氛围中的个人体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