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钢文化的建设与思考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
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
优秀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
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
进行管理。
五十亿规模的企业关注管理,上百亿元规模的企业关注文化,
这是国际大型企业管理的基本定式。
也就是说一家在五十至百亿规模的时
候,主要依靠管理来要效益,而企业在超过百亿元规模的时候,依靠的是
企业的文化来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
因此,重庆钢铁集团(简称重钢)目
前阶段管理的主题应该处在依靠文化获得发展的时期,并且应以钢铁文化
的管理创新作为主题,参与市场竞争。
一、目前重钢文化的整体描述。
重钢作为三朝国企,我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在重钢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文化积淀中,总结形成了“三峰无限、攀登不止”的重钢精神,
“钢铁品质、表里如一”的重钢形象和“报效国家、发展自我”的企业宗
旨,受到职工的广泛认同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不断转化为建设重钢、
发展重钢的强大动力。
在实施环保搬迁的重要历史时期,重钢又形成了“建设精品基地,再造百年重钢,构建和谐重钢”的共同愿景,充分表达了重
钢人的美好追求和赤子情怀。
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铸就了重钢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扶贫济困、惩恶扬善的鲜明个性特
征。
重钢这片热土培养造就的革命英烈、劳模先进、杰出领导经受了历史
的考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重钢人的形象代表和重钢文化的生动写照。
不断丰富发展的重钢文化是重钢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钢人世代传承、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二、新重钢文化的建设和思考
环保搬迁是重钢人百年不遇的重大历史机遇,带给重钢的是脱胎换骨的发展,是企业的全新再造。
企业的振兴发展必然伴随企业文化的繁荣兴盛。
环保搬迁广泛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管理必然会对重钢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职工素质、行为准则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带来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理论突破必然会为重钢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钢文化要在环保搬迁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重钢文化建设的成果要在重钢环保搬迁的伟大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总结、不断扬弃、不断创新,才能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新重钢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
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突出“人”的地位,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一切政策的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企业文化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灌输熏陶,通过制度文化的激励和约束,使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发展者,成为企业发展的主体,最终成为企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
科学
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指
明了努力方向。
因此,在新重钢文化建设中,无论是提炼企业理念,还是
建设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自始自终都要关注员工的感受,把关爱人、鼓
舞人、激励人、塑造人作为新重钢文化建设的核心,注重职工能动性的发挥,把职工认同不认同、职工喜欢不喜欢、职工满意不满意作为建设新重
钢文化的前提和根本,作为检验新重钢文化成功与否的标准。
这样,才能
得到职工的认同、接纳、拥护和支持,新重钢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持续发展。
2.新重钢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
传承和弘扬优秀老重钢文化固然重要,新重钢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样重要。
海尔董事会主席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尔17年来做的一件事就是创新。
”创新成就了海尔,造就“海尔文化”。
市场在不断变化,
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也在变化。
这就要求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等也要
随之而变,不断适应市场、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而不能是“山哟还是那座山”。
否则就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连汤都喝不上。
同样,处于信息时代,
各种观念、理论和价值观层出不穷,不断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员工思想动态化明显,而且重钢环保搬迁后年轻员工越来越多,逐渐
成为企业的主力,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思想更加多元化。
如何让
他们成为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倡导者、执行者和体现者,成为企业发
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极为现实的课题。
那么,作为统领我们的精神和灵
魂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也要因时因人而变,不断吸收先进的思想和
理念,进行补充和完善;企业愿景(企业目标)也要不断调整更新,使之
对处于各种思潮泛滥中的青年人更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给他们以憧憬和
力量,激发他们奉献在企业、成才在企业、建功在企业的能动性和勇气,
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这样,我们的企业文化才会更有生命力。
3.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全面持续可协调的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物质文化,如我们的企
业视角识别系统、场容场貌、产品等,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
最外层的,是能听得到、看得见的,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涉及制
度文化,即我们的各种管理制度等,这是企业文化的内部约束体系,它是企业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
涉及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道德、
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为达到总
体目标而一贯倡导并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和灵魂。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同心圆”。
我们要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具有其核心和灵魂,即先要树立起精神文化;为了保证精神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还需建设制度文化;而正是有了精
神文化的核心,加之又有制度文化的保证,再有物质文化的显现,那么,
我们企业就必然会产生影响力强大的企业文化。
因此,企业文化的三个层
面要统筹兼顾,全面建设,不能偏废。
同时,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这样,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才会常青,才会转化为企业制胜市场的软实力和
核心竞争力。
4. 培养“五感”,构建“和谐重钢”,让职工自觉融入建设新重钢文化
构建“和谐重钢”我个人觉得应该从符合企业和全体职工的根本利
益出发,把着力培育职工的“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自豪感、责任感”作为建设“和谐重钢”的主要内容,使企业与员工成为荣辱相连的共同体,形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内部良好关系,使团队具有强
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从而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赢局面。
下面我将浅析一下如何培养职工的“五感”。
“归属感”源于企业“家”的环境氛围。
家在人们心中应该是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体谅的的地方,企业应该全面关心职工的心理反应,因为这是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反应,企业可以从中发现职工的各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那么职工会因为得到尊重、关心、帮助而心存感激的,那么企业在他的心里开始扎根。
企业职工的“成长感”表现在自身努力和团队协作下,实现个人与团队不断进步的过程。
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就必须要提高员工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鼓励全体职工在企业平台上、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通过组织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奋斗得到持续成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不断进步,让成长感看得见、摸得着。
如举办专业知识讲座、职业规划讲座、技能培训、竞赛等,让职工在学习中成长。
企业职工的“成就感”体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十分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向激励。
通过即时激励,充分发挥职工潜能,鼓励职工追求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使全体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业绩、体现价值、赢得尊重。
如举办重钢内部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比赛,歌咏比赛,组织职工运动会等等,让职工在各自的专业中得到价值提升。
企业职工的“自豪感”表现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源泉。
我们要让全体职工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这不仅要让全体职工知道企业要创造“百强企业、铸就百年重钢”的宏伟愿景并且要鼓励职工参与到创造“百强企业、铸就百年重钢”的行列中,以参与建设企业文化品牌而自豪。
企业职工的“责任感”体现为企业和员工履行各自义务的一种价值取向。
责任感要求企业和每个职工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对社会负责,表里如一,襟怀坦荡,为经济发展甘做奉献。
责任感使员工对待工作的任务,能够主动、自觉承担更多责任,体现的是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反应的是工作激情、动力、压力和价值。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与生俱有、不断发展变化的,指导与约束企业整体以及职工行为的价值理念。
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对钢铁企业发展、经营业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钢铁企业的重视。
钢铁企业开始用战略的目光来审视文化。
我们新重钢的企业文化也正被当代重钢人不断地完善、创新,锻造成打造精品重钢的优秀文化,为重钢下一个百年仍然保持“常青”倾注生机和活力。
铸钢厂:徐兴国 2011年7月 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