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2012.22报、中国水利报、科技日报等10余家省级以上媒体刊发专版或较大篇幅报道,人民网等近30家网站进行转载。

通过推进“百团行动”,使广大教师深入了解、关注基层水利,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等世纪大工程的负责人,大都是河海大学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利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中,河海大学的毕业生约占1/3。

近年来,60%以上毕业生在水利重点单位就业。

可以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的贡献。

学校充分发挥水利学科突出、相关学科较为齐全的优势,积极参加重大水利项目的研究、设计、建设与管理。

近年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在理论创新与知识产权积淀方面有明显成效。

在保障国家水安全、解决水利水电科学技术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科技部批准成立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和建设“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与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培育“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标志,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学校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引领着我国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支持,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路径确立了基准。

在新的发展历史阶段,我们将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坚持特色发展方向,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作者为河海大学校长】(责任编辑:徐越)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一书中详细地对文化进行分析阐释,并深刻地指出:“如这个词追溯了一种重要的历史变迁,那么多关键性的哲学问题。

由与决定论、主体性与持久性、变化性与同一性、已知事物和创造物的问题得到了模糊的凸现。

”对于文化的哲学思考也提示了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的新思路,即以哲学的视角进一步总结大学文化建设并探求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

而从现实角度来看,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文化及其建设实践,在话语体系及实践体系的双重交织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似乎更加玄妙,更加远离文化的本真。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解析,以回答大学文化建设以前走过什么样的道配。

其中,概念是思维科学的重要形式,黑格尔说得更为直接,他鲜明地指出:“只有概念才是真理,或更确切地说,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

”由此,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文化”概念的提出,实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从实践看,“大学文化”话语及大学文化建设的盛行和兴起,实是大学地位在当代社会更加重要的反映;其次,理论认识上看,大学文化的相关研究,是关于大学文化本身的逐渐自明。

因为,“当概念成长为本身自由那样的一个存在时,它便不外是自我或纯粹的自我意识”,凸显的是概念所具有的确定◆◆◆◆◆◆◆◆◆◆◆◆◆◆◆◆◆◆◆◆◆◆◆◆◆◆◆◆◆14自明性,即不断清晰化的过程。

概念建构的背后隐藏的是思辨理性的实质,而文化建设的背后隐藏的是实践理性的实质。

目前,关于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方法论的指导,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方法论的偏差甚至缺失,导致大学文化建设难以达到应有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无疑,对于大学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需要多样的视角和方法。

从思维规律的理性观视野出发,回顾和总结大学文化建设,不仅视角独特,而且其重要意义也非常明显。

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跳出原有研究框架,对大学文化建设有崭新的认识;理性观视角下的哲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剖析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寻大学文化建设更为有效和符合实际的方式。

理性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曾区分了理论、实践、生产或“制作”等不同的思想与知识形态,并认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而实践知识的目的则是行动”。

这就是两种不同范式的理性,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又可称“思辨理性”,是指区别于实践理性的、以认识世界总体和终极存在等形而上学对象为目标的理性。

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试图“不依靠经验而独立去求得一切知识”的理性。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以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为中心的理性;理论认识具有把握世界总体和终极存在的无限力量,在此意义上,康德又把理论理性称为“原理的能力”,即能够获得最具普遍性和最高解释力的知识的能力。

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相对,一般是指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和人“应当怎么做”问题的观念掌握与解答。

简言之,寻求普遍知识的就是思辨理性,探究现实方法的就是实践理性。

宏观地辨析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从理性认识的角度而言,存在以下三种不同路径的大学文化建设:思辨理性支配下的理论阐释;实践理性支配下的创造生成;交互理地确证自我的合法性及广泛认同,众多教育家、思想家的思考及著述,寻求普遍知识,形成了广义含义上关于大学的理论思辨。

通过近千年的有关大学这一社会组织的知识建构,形成了文化集体记忆,塑造了大学文化最为基本的认知基础和文化心理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文化的萌芽、酝酿、生成是以关照自身的理论思辨为发端的。

这就形成了大学文化的第一条路径,即思辨理性支配下的理论阐释。

在思辨理性支配下的大学文化理论阐述,也即大学文化的自身建设,大学理念是其主要表现形态,也是最高形态。

这样的结论来自于大学文化自身的定义。

在一般意义上,大学文化是大学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吸收,以大学为载体,以学术为基础,大学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组织文化,这是大学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区别。

大学理念往往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有鲜明的特殊性,是关于大学的最基本的理性认识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最高哲学抽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思想厚度的理念是文化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学文化的灵魂。

在大学、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文化的语义星丛中,大学理念是最为核心的范畴。

张楚廷先生指出:“无论是超越,还是保守,大学都以理念的形态来构架自己的精神世界,来形成自己的观念文化。

每一所大学,都可以是一座文化堡垒,而这文化堡垒的铜墙铁壁正是深深刻印在大学身上的理想与信念。

”所以,在关于大学文化的理论阐述中,大学理念是上位概念,限于篇幅,本文只涉及大学理念。

那么,在思辨理性支配下的大学理念是如何勾勒大学文化图景的?大学理念是如何搭建大学文化的主体框架的?从大学理念建构的方式来考察。

学术界对于大学理念的认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但总体上都体现了以下认识倾向: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应然状态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大学本体的基本看法和观念。

以知识社会学视角考察,大学理念的理论体系是经过纯粹的理论思辨、实践理性的哲学反思、大学经验的理论提升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建构垒积而成。

纯粹的理论思辨以康德为代表,他在《学部冲突》中指出,大学是由各种不同学科的学者通过劳动分工而从事学术大生产的组织。

简而言之,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最丰富的大学理念当属近现代思想家纽曼、洪堡、雅斯贝尔斯、怀特海、伯顿·克拉克等基于实践理性的哲学反思,提出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等理念。

最后的方式是大学基本经验的理论提升,如“威斯康星理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在《大学之理念》中提出:“真正的大学必须具有三个组成部分:学术性之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的研究;创造性之文化生活。

创造性之文化生活理念当是关于大学理念的独创性思想。

从大学理念在文化意义上的作用来考察。

著名文化学者格尔茨从另一个层面解释文化,他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大学理念就是寻求有关大学使命、大学理想、大学15中国高等教育2012.22精神等的意义表达,它在文化意义上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价值取向上影响行为选择。

高等教育历史事实表明,大学理念是大学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高等教育每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理念都是行动的先导,都在实践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第二,在思维方式上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科技理性、人文理性是本体意义上的方法论,是大学理念话语中重要的内容。

科技、人文理性及其汇通对于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进行大学教育居功至伟。

科技理性追求“真”,人文理性追求“善”,科学与人文的协调统一,共同形成大学之“美”。

第三,在梦想追求上提供彼岸的目标。

大学理念是关于应然状态大学的理性认识,是理想中的大学。

尽管现实与理想有差距和冲突,但大学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特性,人们才有基于现实的对于大学彼岸目标不懈的追逐。

经过阐发和建构,形成有关大学理念的话语体系,在此话语体系中形成了一种知识性及共享性的沟通。

在意义共享体系的沟通下,得以呈现其认识和实践价值,由此,大看,它只是文本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最为可贵的直接资源。

然而,文本文化却要面临一种被束之高阁、脱离现实而功能丧失的危险。

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警醒:“已有的文化概念并不能代替组织活动事实中的文化,而只能为如何表达后者提供词语参考。

”所以,创造鲜活的大学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辨理性支配下理论阐述型的大学文化创造了一种应然的文化,而实践理性支配下实践创造型的大学文化就是本然文化,两者之间的过渡、转换和相互影响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

本然文化是应然文化的现实体现,具有应然文化所不具有的灵性和生命活力。

作为人类最基本理性形式之一,实践理性比理论理性更直接作用于实践的一种理性机能,它反映的是主体的意志、情感、需求以及主体的完成能力。

实践理性的作用在于帮助人类探求现实的方法,找到正确行动的手段,引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正确的目的。

在颇具实践意味的实践理性支配下,当下的大学文化建设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即科技理性观支配下的大学文化设计模式;人文理性观支配下的大学文化创生模式。

科技理性观支配下的大学文化设计模式是建立在文化分类形态学基础之上。

关于大学文化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两分法,把大学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和器物文化;三分法,把大学文化区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四分法,把大学文化细化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

这样的分类法是把文化当作建设的客体,突出的是设计者的主体性,大学文化建设就依据上述分类法进行规划设计,所以就称之为文化设计模式。

在文化的分层及结构说框架下,无论是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式和策略有多精彩、多样化,其边界都在同一框架下,都没有超越文化分层分类导向的束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