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毓民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曹毓民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曹毓民(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大学文化的建设要有预见性和科学性,必须走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前面,起着引领社会文化文化发展的作用。

但在建设大学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要摆脱功利性的诉求以及避免格式化的陷阱。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建设;功利性;格式化;作者简介:曹毓民,研究员,苏州科技学院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给以足够的关注度之时,就会在我们的耳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褒或贬。

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争论,才有可能让我们能够对事物的本质有所认识,同时这也是由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对于大学文化建设这一问题也不外乎如此。

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的文化建设以及大学自身也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有可能会出现很好的态势,并有可能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起着引领的作用,但也有可能会出现装模作样而打造出文化泡沫。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文化”及“文化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精准的定位。

一、文化、大学文化概念的理解对于“文化”这一概念可谓人人明白但却又难以准确的定义。

在前贤先哲的相关论述中各有所见,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E.B.泰勒(E.B.Tylor)认为,“文化这个复合的整体涵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

”[1]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认为文化包括价值观、语言和知识及物质对象。

[2]通常地从广义上将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狭义上则特指精神活动及成果。

[3]笔者比较认同冯天瑜、何晓明和周积明在他们合著的《中国文化史》中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的观点。

[4]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而大学文化则应是着眼于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的。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内在动力,通过融入大学人的思想观念而影响行为,释放着推动大学发展的持续力量,激励着大学人向着继承文化传统、吸纳时代风气的更高层次迈进。

而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则是塑造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指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文化和发扬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文化进行宏观、微观以及或者广义或者狭义的界定。

无论是“工具理性”的自然科学还是“价值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属于广义文化范畴。

而笔者在这里所谈论的则是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的文化与文化建设。

二、大学文化建设要拒绝功利性我们欣慰地看到这几年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的文化建设。

但在欣喜之中,也有种种忧虑和担心。

曾有学者感叹“当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明显带有功利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5]过去几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广为传播的经验。

以“现代化城市建设”为名,大批历史文物、名人故居在一个个“拆”字下轰然消失。

在“应试”教育、“谋职”教育的体系中,人们重视的是外语以及有助于谋生的实用类科目。

说起来,“实用”本无可厚非,道德、情操、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悄悄地被淡化才是最让人忧虑的。

这一切,恰恰都是在“文化”的名义下进行的,并非不讲文化。

许多政协委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样抓文化建设行吗?”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功利导向”上。

要能够真正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

文化建设也好,文化改革也好,必须从功利导向中走出来。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会加快我国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同时也难免使一些文化行为被急功近利的动机所左右。

功利地对待文化,必然导致文化研究的肤浅,而文化研究的肤浅,又必然导致文化交流的肤浅。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丢失了大学文化,大学也就失去了生存价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毋庸置疑,作为社会文化轴心的大学,必须承担起弘扬中华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但是现今的大学商品化气息太重,把创收放在重要位置,很多大学靠开办高价培训班、乱发文凭取得资金,教师频频“走穴”,败坏了大学的名声,也破坏了大学文化。

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大学文化的独立性。

大学文化不能放弃自己以探索真理为神圣事业、推动社会进步、塑造社会良知的不朽使命;亦不能丧失独立的文化本位、文化品质和独立的对社会政治领域的批判和引领的功能。

当一个大学不能坚守其文化本位和立场,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存在、文化创造引领社会文明前进时;当大学教育不能哺育大学生良知时,社会的逻辑就成了大学的逻辑,市场规则就是大学的规则,这未免太可怕了,也是我们绝不希望看到的。

[6] 而这是这种将大学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奉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正是由于在大学文化内涵的界定上片面化、狭隘化,使得大学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障碍性和病态性的问题,并且在大学的学术风气、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最为明显不过的例子莫如在我国高校中有很多以“创新”、“求实”、“勤奋”、“敬业”、“团结”、“严谨”等词语的不同排列组合而构成校训。

而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能够体现高校文化底蕴与精神的校训则是少之又少。

在风气浮躁的今天,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有以下几种表现:人文精神的滑坡和文化品位的下降;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治校理念。

如何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塑造真正的大学精神,便成为中国高校面临的严重挑战。

大学文化如何承担起作为社会文化“精神家园”的责任?金耀基在《大学之理想》一书说:学术的独立与自由应该是大学的“最高的原则”,只有在这个原则的坚持与维护下,大学才能致力于真理的探索,才能在辩难析理的过程中将错误、独断的假知识减至最低程度,最终一砖一石地建立起“知识的金庙”来。

人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高校体制改革如此,塑造大学精神更是如此。

若眼睛过分地向功利和虚名上看,那么学术就变成了政治、工业等物质的附庸,高校就变成了生产缺乏民族责任、人格独立的学习机器。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将有悖于其本身培养完整的人的神圣使命,其核心的大学精神也会消失殆尽。

[7]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大学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仅仅看成是一项简单和孤立的精神文化建设事业,更应该从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建设这一角度来看待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同时我们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大学文化建设这一问题,把对大学文化建设这一问题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来看待和考虑。

而在对大学文化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建设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来着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设好、建设出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三、大学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它和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不同性。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大部分人往往还是在沿用或者套用经济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路径来从事文化领域的事业,并且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附属产品。

而这一思路在大学的建设上也有所表现。

如我国教育界一般都认为大学应该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对上诉三大功能加以审视的话,会发现其实这三个功能都有着“工具化”倾向,都流于大学功能的表面性行为,并未能真正对大学的功能做出本质性的概括。

那么,大学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个人意见认为,大学是人的培养者,而人的培养则离不开文化的传承。

故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以及文化的创新。

离开了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以及文化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大学三大功能都会成为无本之木,都会成为缘木求鱼一般的行为。

故,大学的文化建设还要着眼于大学文化的“引导”功能,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大学要传承、创造、实践、引领社会文化,发挥大学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必须要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

关于“文化自觉”,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风骨和品格,充满的从容坚守。

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的尊奉和虔诚。

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大学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和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成为社会文化自强的先驱,这是大学的文化责任之所在。

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创造和传承,长期积淀而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

换言之,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体反映,在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灵魂和理念。

“大学文化具有综合性、独特性、创新性和先导性,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是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

”[8]所以,大学文化“因饱蘸了文明史,所以具有震撼力;因饱含民族精神,所以颇具传承力;因有人文精神,所以颇具魅力。

”[9]为此,大学要担负引领现代文化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坚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对大学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要有新的认识虽然大学引领文化的职能与生俱来,但它对社会文化的服务更多的是自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大了大学对社会的责任。

所以,大学要提高建设大学文化的自觉性,要把引领现代文化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精心谋划,着力研究,采取有力措施,使大学文化建设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社会责任,成为自觉的行动。

大学通过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培育和塑造人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就是育人文化。

它能创造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空气,洋溢在大学的每个角落,无所不在,这种空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卓越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