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人名和时间归类
美国:早期教育评价,分层教学在美国十分流行,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最为典型
德国:教学本质的交往说最先在德国提出,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英国: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隋唐五代:使用等级分
中国,前苏联,日本,法国: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最典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性
日本:一直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20世纪30年代:教育评价里程碑的研究时期
20世纪初:现代的学校咨询和辅导起源于美国的指导运动
公元4世纪:班级授课制起源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形成了比较成熟丰富的教学模式的理论
80年代:我国开始了教学模式的研究
18世纪前后: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论争
19世纪中叶:科学主义课程
20世纪中叶:人文主义课程
19世纪末期:开始实行正规的教育评价活动
二战之后:综合课的研究和尝试达到高潮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课程
赖斯:经典评价研究—拼写测验
布鲁姆:建立教育目标分类学,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
桑代克: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帕特森,威廉森:1938年出版《学生指导技术》
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42年出版《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非指导教学法,教学原则体系,自我实现课程
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限于对少数学生的治疗矫正,而要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
布洛克尔:《发展行咨询》中提出,咨询应当帮助广大学生认识。
理解和接受自己,度过发张过程中的危机。
沃尔普:提出系统脱敏法
马卡连柯:建设学生集体应该从善于向学生提出建议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奠定班级授课制教学基本形式,编写的《世界图解》是较早的教科书,将观察引进了教学活动,在夸美纽斯时期,主要是将学生编成班级,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即突出班的特征,提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韦伯:传统的学校组织机构的建立,基本上是按照韦伯心理性科层制的原则建立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提出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模式,结构化教材,教学原则体系
沙塔洛夫:前苏联,创立纲要信号图示法
卢扎诺夫:保加利亚,创立暗示教学法
瓦根舍因:西德,范例教学模式和克里夫斯基:德国,倡导范例教学
施腾策尔:以乌克兰的防风林带课程为例具体说明范例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裴斯泰洛奇:《林哈德和葛笃德》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算术箱,注意到能力的
发展和训练
福禄贝尔:恩物,注重儿童的自主活动
叶澜:最早在国内提出“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
李秉德: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桑新民: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引起学生信息状态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学生内在结构的发展变化。
马健生: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也就是教学实践的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辩证过程。
钟启泉:学校教学活动是作为师生特别的生活实践而存在的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提出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成为“五段教学法”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的合理性
乌申斯基:提出教学的起点不限于直接观察,可以将已知的东西作为起点
卢梭:主张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杜威:设计教学法(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最自觉,清醒的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一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于实践的教育家
乔伊斯和韦尔: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最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
凯洛夫: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赞科夫:教学原则体系思想是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是只学生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思想,表达了将课程看做知识的倾向。
着眼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论证分科的科学课程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泰勒: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课程设计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教育评价之父
毕达哥拉斯:《金言》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
教育专著:无名氏《学记》《大学》韩愈《师说》
亚里世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
培根: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哥尼斯堡: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洛克:《教育漫画》
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的思想,划分了教育年龄阶段。
梅伊曼和拉伊:德国,试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狄尔泰:德国《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职业陶冶于一般陶冶》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实用主义教育学
心理学人名地名归类
德国:人格类型说起源,句子完成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
拉塔奈:社会惰化
费斯廷格:去个体化
库利:自我肯定的需要,镜像自我
沙赫特:合群的需要
柯尔伯格:假设两难情景,编制两难故事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和6个阶段理论
舒茨:人际交往三维理论:包容,支配和情感需要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莫瑞:主题统觉测验
达斯:系列性和同时型认知方式
汉斯。
薛利: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提出压力的概念
莫雷诺:首创社会测量法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把性格特质区分为表现特质和根源特质。
16种人格因素测验
比尔斯::《自觉之心》的出版,标志着心理健康运动的正式兴起
霍曼和瑞希:生活事件与压力感量表
安德森:通过实验发现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一个开朗的人总是比冷淡的人更具有吸引力。
兰迪:通过实验验证外貌特点对人际交往大多数情况下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具有辐射效应。
希波克里特:体液说
盖伦:气质类型
特瑞普里特:证实社会助长现象
阿希:从众的实验研究
米尔格拉姆:服从
帕斯克:验证系列型与同时型不存在加工水平上的差异,但如果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匹配,各自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西蒙斯:1949年著《亲子关系动力论》一书
麦肯侬:总结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
乔姆斯基: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提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需要层次理论,将动机氛围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概念。
霍纳:采用TAT测量方法对女性成就动机的特点进行研究
韦克斯勒:离差智商,100+15Z Z=x-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