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1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
据此实n n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就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颗粒,而不是液态石蜡,故A 的说法不正确;B、子火焰能够燃烧是因为,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低,而不是熔点低,故B的说法不正确;C、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因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试验不会成功。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故C的说法正确;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故D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下列图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取用固体药品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应用药匙取用,故错误;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错误。
点睛:固体药品的取用原则有如下三条:3.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天然气燃烧B.把水烧开沸腾C.铁锅生锈D.蔬菜腐烂【答案】B【解析】【详解】A、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把水烧开沸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C、铁锅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点睛】一般情况下燃烧指的是化学变化4.下列我国古老工艺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米酒的酿造 B.石膏的雕刻 C.陶瓷的烧制 D.钢铁的冶炼【答案】B【解析】A.酿醋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石膏的雕刻过程中仅仅是外形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C.制陶瓷的原料是粘土,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硅酸盐产品,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D.钢铁的冶炼,是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错误;答案为B。
点睛: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题关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石油用于炼制汽油、煤油等燃料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C.氮气用作保护气D.盐酸除铁锈【答案】A【解析】A、石油用于炼制汽油、煤油等燃料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控制温度将各成分分离的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利用其物理性质,正确;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C、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错误;D、盐酸除铁锈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
故选A。
6.下列实验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中,正确的是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应吹灭并盖上灯帽B.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上,防止液体流出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在托盘上【答案】B【解析】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不应吹灭并盖上灯帽,应用灯帽盖灭,以免失火,故A错误;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加热有可能使量筒炸裂,故B正确;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下,以免腐蚀胶帽,故C错误;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以免腐蚀托盘,故D错误。
点睛∶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量筒只能用于测量液体体积,胶头滴管应悬空竖直,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
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答案】A【解析】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B、倾倒液体时,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
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选A8.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空气液化B.葡萄酿酒C.光合作用D.煤油燃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空气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煤油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过滤 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D.移走蒸发皿【答案】B【解析】A.过滤操作中注意事项较多,可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液面低于滤纸边远、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烧杯尖嘴靠在玻璃榜上、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的中间、漏斗下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无玻璃棒引流,故A错误;B.液体药品的取用时,瓶口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B正确;C.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等,故C错误;D.移走加热的蒸发皿需要用坩埚钳完成,以防烫伤,故D错误;故选B。
10.使瓶口紧挨着容器口,边倒边看,让液体沿器壁缓缓地流入容器底部。
11.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当将导管插入水中后,密闭空间的体积变小,故内压增大,所以当管内的液面低于烧杯的液面时,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B、当气密性良好时,在瓶内气体的压强的作用下,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故错误;C、上下移动水平管,两端的液面高度相同,说明气密性不好,故正确;D、用手握着烧瓶,当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
故选C。
12.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 B.C.湿衣服晾干 D.淀粉转化成葡萄糖【答案】D【解析】A、石油分馏过程中将石油的成分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灯泡通电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湿衣服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有新物质葡萄糖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3.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活性炭净水C.煤制煤气D.干冰降雨【答案】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海水晒盐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A错误;B、活性炭净水是将水和一些颜色、异味等可溶性杂质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B错误;C、煤制煤气是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生成了一氧化碳等物质,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C正确;D、干冰降雨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吸热使水蒸汽变成液态的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 -2 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答案】B【解析】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正确;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错误;C、蜡烛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正确;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2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正确。
故选C。
15.量取液体时,某学生俯视读数为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那么实际体积应等于3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20mL。
故选:B。
16.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 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A、对火焰为什么向上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A错误;B、用火柴梗在火焰中心1-2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B 正确;C、对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C错误;D、对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实验操作所产生的现象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A.给水通直流电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C.将大理石和稀盐酸混合D.向铁粉中滴入稀盐酸【答案】B【解析】A、给水通直流电,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气泡产生,错误;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正确;C、将大理石和稀盐酸混合,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错误;D、向铁粉中滴入稀盐酸,铁与稀盐酸反应有氢气产生,错误。
故选B。
18.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酿制甜酒B.煤炭燃烧C.瓷器破碎D.钢铁生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B,D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