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
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
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
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 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 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 英-美查)。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1) 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请你介绍一下《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 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1)发表政论文章。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4)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③编印画报;④印书。
第三章简述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创办《循环日报》的经过和意义。
思想: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1874 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于1959 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
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什么是“新文体”?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甲午战后,改革浪潮汹涌澎湃,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大量涌入,原来的桐成派古文形式拘泥,束缚思想。
于是以康梁为代表在争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条理清晰,感情充沛,语言半文白,又是还夹有口语、俚语,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达新思想。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简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1)与外报相反的发展路线;2)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3)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4)品种多样;5)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第四章《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个方面?《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两件事促使孙中山决心办报:1)伦敦蒙难2)保皇派报刊的失败。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 年在香港创刊,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性的刊物是1900 年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
《译书汇编》与1900 年12 月在东京创刊,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部分成员创办,主张推翻清廷进行革命。
《国民报》革命倾向较为明显,1902 年由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创办。
《湖北学生界》1903-1 由湖北学生会在东京创办,以“收入东西之学说,唤起民国之精神”为宗旨。
《浙江潮》湿1903-2 由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就发表在此刊。
《江苏》1903-4 由江苏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
除此还引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4)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侵润法和煽动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
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3)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 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1906 年7 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1908 年1 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第五章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